臺北市
21°
( 22° / 21° )
氣象
2025-05-28 | Wow!NEWS

「台語台表演班」瞄準台灣影視圈:翻轉語言版圖、打造講台語的新星!

由公視台語台主辦的「台語台表演班」,是為培育全台語戲劇演出人才所設立的專業訓練計畫,鼓勵對影視演出有志者勇於挑戰語言與表演雙重門檻。台語台開台六年在台語影視製作上已小有累積,《阿波羅男孩》、《夜盲》、《聖誕夜奇蹟》、《鹽水大飯店》等戲劇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多項入圍及獎項肯定。不過呂東熹台長也坦言,在尋找台語演員這塊時常有種斷層感,一直希望能夠培養優秀的青年台語演員。今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開辦「台語台表演班」,上半年台北班從兩百多名報名者中徵選了12位學員,目前已正式開課。十二人小班制精雕細琢,除了演員培力課程,也規劃了客座講座,首堂客座邀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語言指導林良儒,以自身創作經驗拆解演員、語言顧問與導演在角色塑造上的合作關係。



《聽海湧》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入選2024年台北電影節閉幕片,以其多語言設計與台灣歷史深度獲得評論界肯定。導演孫介珩分享,劇中每一種語言的選擇都與角色背景密切相關:三兄弟來自打狗(今高雄),就使用高雄腔台語;日軍角色來自大阪,講日語要帶關西腔;澳洲軍官來自軍官世家,語調則設定為上層英語。這些設定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角色「不出戲」。孫介珩導演指出:「語言能力其實就是表演能力的一部分。聲音、語氣、語調,都是觀眾理解角色情緒的線索。」拍攝現場需要不斷做出選擇與判斷,他分享:「語言錯了可以補錄,但夕陽錯過就沒有。」提醒演員要學會信任劇組與自己的準備,也要在有限時間中找到詮釋角色的情緒重心。

談到演員訓練,他也舉了三位《聽海湧》主演的實例,三兄弟黃冠智、吳翰林與朱宥丞在開拍前被送往日本進行一個月的沉浸式生活訓練,全程只用台語與日語溝通,不准說中文。他笑說:「忘記這個鬼主意是誰提的了,反正我們四個臭男生湊在一起常常就會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提案。但比較難得的是他們真的堅持執行,沒有人把它當玩笑。」除了語言能力明顯進步,三人透過全台語的日常相處,也更貼近劇中「新海三兄弟」從小一起長大的背景。「這不只是語言練習,也不只是表演練習,而是一個內化角色的過程。」



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施名帥在《聽海湧》中飾演關鍵角色「廈門領事」,為了讓這位角色與來自台灣的三兄弟能自然溝通,劇組特別設定他的語言是廈門話混泉州腔,因此說話帶有地緣混雜的自然語感。這樣的語言設計沒有太多參考資料,只能靠演員與語言老師不斷練習與打磨。施名帥完全沒有抱怨,反而展現極高投入。他花了大量時間與語言指導林良儒調整聲調,在拍攝現場只要覺得有一兩個字的聲音不夠對味,就會主動喊「導演我可不可以再來一次?」導演孫介珩形容:「我猜對施名帥來說,口中的聲調、臉上的表情與身體的動作是一體的,缺一不可。」這種近乎潔癖的表演精神,讓角色語言成為角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被背下來」的任務,敬業程度非常動人!

語言指導林良儒老師則以實戰型的教學風格,提醒學員:「演戲不能只是在咬字上琢磨,其實更該注意的是講台語的樣子,因為常常一個不小心就會出賣角色。」他指出,演員在準備台語角色時,不能只把語言當成「發音正確」的任務,而是要思考角色說話的節奏、詞彙與語氣邏輯。有些演員在試鏡時台詞背得很熟,但說出來的語調和語境卻讓人出戲,「你會發現他不是『說出來』,而是『唸出來』。」老師也提醒大家,語言不是演戲的附屬品,而是聲音裡的表演,是角色情緒與生活習慣的一部分。能不能「說得像是你真的會說的」,往往比一字不差更重要,希望大家多多練習與揣摩。



「台語台表演班」導師黃金陣容包括金鐘獎最佳男配角蘇達、擅長肢體與舞台表演的黃采儀,以及《大餓》奪獎演員蔡嘉茵,三人橫跨影視、劇場與教學現場,親授真功夫。客座講師陣容則涵蓋表演、語言、聲音、選角、媒體與職場實務等多元領域。包含《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語言指導林良儒、金鐘獎演員黃迪揚、金鐘演員陳妤與其經紀人劉恬恬、聲音修繕師魏世芬、選角指導胡乃婷、薩泰爾娛樂串流總監林孟勲、特效彩妝師蔡佳璇、「我在娛樂」負責人陳慶宇,以及元氣法律事務所吳裕程律師,帶來業界最前線的經驗與視角。除了上半年於台北開設表演班,也規劃下半年於高雄徵選潛力青年,為台語影劇作品培養生力軍。


本文出處
『新聞來源/Wow!NEWS新聞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