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4° )
氣象
2024-04-16 | 中央社

美學者:候選人刻意隱藏政策 台灣大選缺實質辯論

台灣的選舉頗受國際稱許,但一位美國學者觀察這次總統大選指出,競選過程缺乏實質辯論,雖然3位候選人都有清晰的政策方案,卻好像刻意隱藏,不利台灣這個年輕民主體制的進步。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近日發表專文,分享他一月在台灣觀察總統及立委選舉的心得,鼓勵台灣發展有實質辯論的選舉文化,這將有助推動進步的政策。

孔明尚曾旅居台灣幾年的時間,中文流利。這篇文章7日首先發表在位於紐西蘭基督城(Christchurch)智庫印太事務機構(Institute for Indo-Pacific Affairs,暫譯)的網站。

孔明尚在文章寫到,他見過3位總統候選人,私底下聽過他們勾畫大膽、創新的政策方案,「他們每個人都深刻理解台灣面臨的挑戰,並清楚知道如何處理」。他也認識候選人的許多政策顧問,看過他們的評論文章和政策白皮書。

這次總統大選由民進黨的賴清德當選,拿下40.05%的選票,代表國民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獲得33.49%的選票,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以26.46%的選票居末。

孔明尚說,3位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很少提政策,並不是他們沒有政策,「好像是他們故意隱藏政策,他們比較喜歡精心規劃的活動和含糊的競選口號」,即使本應能幫助選民理解他們政策立場的電視辯論,焦點卻也是人格特質、相互指控沒有信用、及土地或其他醜聞。

孔明尚觀察台灣使用紙本選票、選民的投票秩序、開票及計票方式,「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選舉應該如何進行的範例」,台灣的選舉獲得國際讚譽當之無愧。但也說,總統選舉缺乏實質政策內容,會抑制台灣進步,也使台灣難以應對一系列社會經濟、及安全議題的挑戰。

孔明尚說,多數西方評論家將台灣選舉視為對執政黨中國政策的公投,但這次3個政黨的中國政策大致相似。雖然候選人惡意攻擊對手的中國立場太友善或太對抗,卻沒人敢詳述自己的政策,只是廣泛使用「嚇阻」、「確保主權」、「透過對話降低緊張」等術語,這些觀念其實他們都認同。

他說,選前民調顯示多數民眾關心的是經濟,這卻不是候選人的焦點。賴清德的得票率比總統蔡英文2020年的57%低,可能反應民眾不滿執政黨處理經濟的能力、及對兩岸情勢的擔憂。但沒有候選人能利用這種不滿,導致選票分散。

孔明尚表示,台灣面臨許多嚴峻挑戰,有些攸關生存,例如中國威脅升高,如何做好防禦準備、確保能源安全;還有薪資停滯、住宅成本高漲、人口減少等社會經濟問題。

他說,如果選民不了解有哪些政策選項、候選人也不辯論,幾任政府下來,這些問題會更嚴重。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方案,通常會帶來些短期的衝擊,民眾越不了解解決問題所需付出的代價,接受這些方案的可能性就越低。

文末,孔明尚說,台灣自1980年代以來的民主轉型非常鼓舞人心,但尚未完成。台灣的選舉已可作為世界典範,下一步應該要發展有實質辯論的政治文化,才能有助於推動進步的政策,需要媒體、學界、民眾持續努力。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