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8° / 14° )
氣象
2024-12-05 | 中央社

彈藥庫爆炸後重生 洪姓中士裝仿生手臂重返部隊

六軍團位於基隆的彈藥庫去年發生爆炸,造成洪姓中士重傷截肢,經三總團隊救治後,目前已成功裝上「高科技仿生手臂」,透過為期4個月密集復健,已可執行14項手部精細動作,不僅重返部隊,更能正常生活、出國旅行,也盼藉訓練重回肌肉男身材。

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轄屬的三支部北彈庫基隆分庫「祥豐營區」,去年7月24日執行馬祖回運的120迫砲彈藥技術檢查作業時發生爆炸意外,造成9名官兵受傷,其中洪姓中士右大腿、左手臂遭炸,到院時已失去生命徵象,經急救後恢復呼吸、心跳。

台灣醫療科技展在南港展覽館登場,國軍醫療體系亦參展,三軍總醫院團隊設置「重奪『掌』控權:高科技仿生手臂復健」子攤位,當時受重傷的洪姓中士穿戴仿生手臂現身會場,已可藉由復健,透過意志控制手部如抓握、取物、扣板機等14項精細動作,且近期更重返部隊、赴日旅遊,成功降低生活中的不便利,國防部常務次長黃佑民中將在場給予鼓勵。

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張智雅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俄烏戰場上有超過3萬名的截肢患者,不僅造成身心靈影響也可能無法順利重回職場,傳統上裝設的假手、美觀手或功能手都會影響社交,此次三總與德國奧托博克(Ottobock)合作,並透過一系列復健計畫,讓洪姓中士得以重返職場(案發後退伍,目前於後備指揮部擔任僱員),甚至開車與旅行。

針對仿生手臂的運作原理,張智雅指出,仿生手是透過肌電訊號運行,先由餘肢發出肌電訊號、擷取訊號、訊號處理、特徵擷取及分類辨識流程後,讓仿生手做出相對應的動作。廠商也進一步說明,經過復健訓練後的實際案例,反應差最快0.5秒、最慢1秒。

事實上,要能順利操控仿生手臂並非易事。張智雅分享,一般民眾若要成功操控仿生手臂「難度比較高」,必須搭配院方所規劃的復健訓練,由於洪姓中士過去熱衷健身、身體狀況優良,且擁有高強度軍人意志力,因此即便左手已截肢至手肘以上,經配戴1年、後期4個月的密集復健訓練後,已能正常生活甚至赴日旅行。

張智雅說明復健流程,包括共需經過為期4個月、8階段不同強度的專屬復健計畫,由復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義肢裝具師組成團隊協助,執行心肺功能強化、肌電訊號訓練、精細動作訓練、日常生活訓練、複雜手部動作訓練、個性化調整及最終操作訓練等階段,每個項目平均每天得進行2次,一次最多1小時。

洪姓中士分享受傷前如金剛狼般「肌肉男」照片,他告訴中央社記者,由於過去有健身運動習慣,得以克服復健過程,但由於傷後臥床躺太久,復健過程最辛苦項目是「拉筋」,後續藉由肌電訊號測試儀進行訓練,確保肌肉訊號的穩定,才能成功控制仿生手。

洪姓中士也秀出網路上,同樣因受傷而裝設仿生手臂的美軍官兵打拳擊影片,他說,「這是我未來的目標」,目前將先控制體重,再一步步練回肌肉。

針對這項裝置未來的精進方向,OnP重健義肢公司總監(二余)連水說明,目前的感測方式仍為感應式,下一階段將是植入式,讓反應速度及準確度大幅提升。張智雅則強調,國防醫學院目前已在研究3D列印的輔具,藉此降低製作成本,造福更多需求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