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2-13 | 中央社

紐約時報:川普揮舞關稅大棒 台灣亟思應對華府變化

紐約時報報導,台灣過去在華府受到跨黨派支持,被視為抗中的英勇民主夥伴,但在川普重返白宮後,新政府不再聚焦雙方共同的民主理想,台美關係變得更不確定,並以交易為導向,台灣亟思應對華府變化。

川普指責台灣在自身安全上的投入遠遠不足,並認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取得不公平的優勢。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我覺得台灣自認為與美國關係良好,在國會中有許多朋友,因此能挺過這場風暴,但川普的言論讓台灣警覺到,他們其實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在適應川普的強硬作風,但對台灣而言,利害尤其重大。台灣幾乎所有主要軍事裝備都仰賴美國供應,1/4的出口直接進美國。此外,華府在國際上對台灣提供的政治支持,也是台灣抵禦中國壓力的關鍵。

即使川普最終未實施關稅,台灣仍將面臨美國的其他壓力,包括對美龐大貿易順差,根據美國數據,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金額去年攀抵破紀錄的740億美元。而且許多華府人士認為台灣軍事支出與準備不足,儘管台灣已向美國採購數以十億計美元的軍事裝備,但交付情況嚴重延宕。

根據要求匿名的多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月台積電主管與川普的商務部長提名人選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會談。

此外,去年12月台灣官員訪美,曾向時任佛州聯邦眾議員、國安鷹派的瓦爾茲(Michael Waltz)在內的美國官員和共和黨政治人物說明台灣已經迅速加強軍事準備。

過去在美國國會中強力批評中國當局的盧比歐(Marco Rubio)如今接任國務卿,瓦爾茲則成為川普的國安顧問。兩位台灣友人任職川普政府,讓台灣官員抱持希望。

但部分在川普第一任期強力支持台灣的美國官員並未進入新政府,像是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

諮詢公司中國策略集團(China Strategies Group)現任總裁強生(Christopher K. Johnson)指出:「某些在台灣議題上的強硬鷹派被排除在外,這明顯反映出…台灣似乎押錯了一些寶。」

一些即將進入五角大廈高層的官員,主張減少美國的軍事承諾。他們認為,美國應減少對烏克蘭軍援,並要求北大西洋公約(NATO)盟國分擔更多軍費。

新任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去年5月撰文警告,台灣不應認為自己對美國不可或缺。他指出:「保護台灣,對美國有重大的利害關係,但美國沒有台灣也能存活。」

柯伯吉和其他五角大廈官員主張,台灣應該提高軍事支出至占經濟產出至少5%,或是當前國防支出的兩倍。

紐時在報導中表示,台灣政府雖已承諾擴大軍事支出,但不少台灣專家和官員私下對5%的目標存疑。賴清德總統的政府遭在野黨主導的立法院抨擊浪費公帑,並抑制今年部分的國防預算。

與此同時,台灣對美關係也萌生無力感,包括美國嚴重延宕交付台灣已支付費用的軍備。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葉望輝(Steve Yates)指出,台灣被要求提高軍費,卻遲遲未收到已採購的軍備,這的確令人不滿。他指出,美國應該先解決自身國防產業供應鏈問題,再來要求別人採買更多裝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