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 中央社
川普任內對烏政策突然改變 美國挺台立場受質疑
美國總統川普突然改變美國3年來對烏克蘭的政策,使得各界擔憂中國是否將更大膽地推動對台灣的主權聲索,但專家說北京現在最可能處於觀望狀態,看看歐洲局勢如何發展。
美聯社報導,過去兩週內,川普錯誤地聲稱烏克蘭「本不該讓戰爭發生」,稱烏克蘭「有一天可能是俄羅斯的」,並質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政府的合法性。同時,美國開始與莫斯科當局直接會談,並發表聽起來與克里姆林宮本身非常相似的立場,顛覆美國長期以來針對俄羅斯侵烏而孤立俄國的立場。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24日前往華府與川普會談前說,他將強調「在(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面前不能示弱」。
馬克宏說,他將跟川普說:「這不是你,這不是你的作風,也不符合你的利益。如果你在蒲亭面前軟弱,那麼在面對中國時如何讓人覺得可信?」
烏克蘭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美聯社提到,如同莫斯科當局聲稱烏克蘭是俄羅斯合法領土,中國聲稱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未排除以武力攻台。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指出,川普21日看似收回他先前錯誤地指責烏克蘭挑起戰端的言論,但川普政府對俄烏戰爭的政策整個突然改變,可能會讓台灣一些人質疑「美國是否也可能突然停止幫助」。
不過,他又說,雖然北京肯定會密切關注川普的言論,但不太可能倉促行動。
蕭良其說:「我不認為習近平會這麼魯莽地驟下結論,僅因川普對烏克蘭採取某種行動,就認為他將對台灣問題做出同樣的事。」他說:「川普太難以預測了。」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政府任內擔任國家安全會議與國務院高階官員的羅素(Daniel Russel)表示,這樣的轉變將加強北京抹黑美國的行動。
現任紐約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主任的羅素說:「北京對台灣的策略是表明美國的支持不可靠,以及中國的主導地位是不可避免的,而川普已經透過暗示他對台灣的支持並非堅定不移強化了這點。」
他說:「對中國而言,美國與西方不和就是軟弱的美國。」
羅素表示,美國的亞洲盟友也可能重新思考他們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依賴。
川普政府對台立場已有轉變
川普於2021年卸任時在台灣仍頗受歡迎,並被廣泛認為拉近了美台關係。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有義務向台灣提供足夠的硬體與技術來抵禦中國的入侵,但對於是否將保衛台灣方面仍維持「戰略模糊」政策。
最近,川普對台灣的批評變得更加嚴厲,曾稱台灣應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在多個場合上,他也指控台灣偷走美國的電腦晶片製造生意,本月稍早又暗示他可能會對半導體徵收關稅。
同時,川普在他的政府任命了多名對中鷹派人士,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
赫格塞斯本月早些時候在布魯塞爾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會面時,強調如果美國收回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把重點放在亞太地區,並把歐洲的防務交由歐洲人負責。
赫格塞斯說:「在太平洋的嚇阻效果,真的只能由美國領導。」
幾天過後,盧比歐趁慕尼黑安全會議之便與日本和韓國的外交部長會面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美國國務院13日更新官網的美台關係現況,刪除美國長年來的立場「不支持台獨」,此舉惹惱了北京當局。
赫格塞斯的發言似乎可能引發北京深思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中國安全與國防政策高級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說:「如果我是北京當局,我會最關注赫格塞斯關於美國為何改變支持烏克蘭立場的說法。」
「赫格塞斯說這事關印度太平洋地區,美國在其他地方也有優先事項,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我不認為這會讓人感到放心。」
溫玫雅說,美國在烏克蘭議題上的立場轉變,將讓中國有機會宣揚美國是不可靠夥伴的訊息,但北京不太可能將華府似乎願意在烏克蘭領土問題上讓步,解讀為美國對台灣落入中國手中持開放態度。
溫玫雅說:「從更廣泛的趨勢來看,美國與中國的未來走向不一定會改變。雙方都不希望放棄任何空間,都希望繼續沿著增強國力的軌跡前進。」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資深國防分析師葛蘭姆(Euan Graham)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首度執政時的頭幾個月,曾有人擔心他的政府可能更往中國靠攏,但實際上他採取比一些前任總統更強硬的做法。
葛蘭姆說,雖然所有美國盟友「都應該對川普政府放棄烏克蘭並願意與蒲亭打交道感到憂心」,但假設類似的安排將適用於中國與台灣的局勢上,未免「過於簡單化」。
葛蘭姆說:「美國政府更有可能誤導性地試圖將烏克蘭問題變成歐洲問題,從而擺脫烏克蘭,以便以相對更強化的立場面對中國。我認為這是危險的做法,因為這開創了危險的前例。但這不太可能在中國問題上重演。
美聯社報導,過去兩週內,川普錯誤地聲稱烏克蘭「本不該讓戰爭發生」,稱烏克蘭「有一天可能是俄羅斯的」,並質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政府的合法性。同時,美國開始與莫斯科當局直接會談,並發表聽起來與克里姆林宮本身非常相似的立場,顛覆美國長期以來針對俄羅斯侵烏而孤立俄國的立場。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24日前往華府與川普會談前說,他將強調「在(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面前不能示弱」。
馬克宏說,他將跟川普說:「這不是你,這不是你的作風,也不符合你的利益。如果你在蒲亭面前軟弱,那麼在面對中國時如何讓人覺得可信?」
烏克蘭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美聯社提到,如同莫斯科當局聲稱烏克蘭是俄羅斯合法領土,中國聲稱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未排除以武力攻台。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指出,川普21日看似收回他先前錯誤地指責烏克蘭挑起戰端的言論,但川普政府對俄烏戰爭的政策整個突然改變,可能會讓台灣一些人質疑「美國是否也可能突然停止幫助」。
不過,他又說,雖然北京肯定會密切關注川普的言論,但不太可能倉促行動。
蕭良其說:「我不認為習近平會這麼魯莽地驟下結論,僅因川普對烏克蘭採取某種行動,就認為他將對台灣問題做出同樣的事。」他說:「川普太難以預測了。」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政府任內擔任國家安全會議與國務院高階官員的羅素(Daniel Russel)表示,這樣的轉變將加強北京抹黑美國的行動。
現任紐約智庫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主任的羅素說:「北京對台灣的策略是表明美國的支持不可靠,以及中國的主導地位是不可避免的,而川普已經透過暗示他對台灣的支持並非堅定不移強化了這點。」
他說:「對中國而言,美國與西方不和就是軟弱的美國。」
羅素表示,美國的亞洲盟友也可能重新思考他們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依賴。
川普政府對台立場已有轉變
川普於2021年卸任時在台灣仍頗受歡迎,並被廣泛認為拉近了美台關係。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有義務向台灣提供足夠的硬體與技術來抵禦中國的入侵,但對於是否將保衛台灣方面仍維持「戰略模糊」政策。
最近,川普對台灣的批評變得更加嚴厲,曾稱台灣應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在多個場合上,他也指控台灣偷走美國的電腦晶片製造生意,本月稍早又暗示他可能會對半導體徵收關稅。
同時,川普在他的政府任命了多名對中鷹派人士,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
赫格塞斯本月早些時候在布魯塞爾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會面時,強調如果美國收回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把重點放在亞太地區,並把歐洲的防務交由歐洲人負責。
赫格塞斯說:「在太平洋的嚇阻效果,真的只能由美國領導。」
幾天過後,盧比歐趁慕尼黑安全會議之便與日本和韓國的外交部長會面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美國國務院13日更新官網的美台關係現況,刪除美國長年來的立場「不支持台獨」,此舉惹惱了北京當局。
赫格塞斯的發言似乎可能引發北京深思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中國安全與國防政策高級研究員溫玫雅(Meia Nouwens)說:「如果我是北京當局,我會最關注赫格塞斯關於美國為何改變支持烏克蘭立場的說法。」
「赫格塞斯說這事關印度太平洋地區,美國在其他地方也有優先事項,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我不認為這會讓人感到放心。」
溫玫雅說,美國在烏克蘭議題上的立場轉變,將讓中國有機會宣揚美國是不可靠夥伴的訊息,但北京不太可能將華府似乎願意在烏克蘭領土問題上讓步,解讀為美國對台灣落入中國手中持開放態度。
溫玫雅說:「從更廣泛的趨勢來看,美國與中國的未來走向不一定會改變。雙方都不希望放棄任何空間,都希望繼續沿著增強國力的軌跡前進。」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資深國防分析師葛蘭姆(Euan Graham)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首度執政時的頭幾個月,曾有人擔心他的政府可能更往中國靠攏,但實際上他採取比一些前任總統更強硬的做法。
葛蘭姆說,雖然所有美國盟友「都應該對川普政府放棄烏克蘭並願意與蒲亭打交道感到憂心」,但假設類似的安排將適用於中國與台灣的局勢上,未免「過於簡單化」。
葛蘭姆說:「美國政府更有可能誤導性地試圖將烏克蘭問題變成歐洲問題,從而擺脫烏克蘭,以便以相對更強化的立場面對中國。我認為這是危險的做法,因為這開創了危險的前例。但這不太可能在中國問題上重演。
最新政治新聞
-
-
徐巧芯提國軍加薪 軍方:調薪方案已送政院
(26 分鐘前) -
卓榮泰上台施政報告訴求團結 脫稿質疑在野大刪預算
(36 分鐘前) -
黃國昌曝吳春城請辭真心話 證實劉書彬接任
(42 分鐘前) -
吳春城辭立委!他狠酸:都要辭了還不知重點
(4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