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28° / 26° )
氣象
2025-07-19 | 中央社

漢光41號演習落幕 學者:國軍調整中共對台威脅想定

史上最長的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昨天落幕,學者林穎佑今天表示,從演習過程中可以發現,國軍對於中共軍事威脅的想定有做調整,將城鎮韌性演習納入漢光軍演,也象徵台灣仿效北約實踐全社會防衛韌性。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自9日進行至18日,期間歷經灰色地帶襲擾應處、應急作戰階段,以及聯合反登陸作戰、濱海暨灘岸戰鬥、縱深防禦與持久作戰階段。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林穎佑表示,今年「漢光41號」演習將灰色地帶襲擾應處納入操演項目,除了使演習日程拉長外,也讓官兵透過實際演訓如何應處,而在長達10天9夜的演習過程中,除灰色地帶襲擾應處,從備戰部署、反登陸灘岸殲敵與縱深防禦持久作戰等層面皆有配合「有想定、無劇本」的實戰化方式進行操演。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觀察,今年漢光演習從一些公開細節可以看到,國軍吸取近年國外戰爭的經驗而做出的精進。例如以往愛國者防空飛彈連進駐台北市部署,往往都是一整個連集中在一地,但今年採分散部署方式,像是部署在松山機場外圍的愛國者飛彈連,就分散部署在基隆河南北兩側的美堤、觀山河濱公園,實務面上也減少被敵方一舉摧毀的機率。

林穎佑表示,演習過程也能發現國防部對於中共軍事威脅的想定有做調整,從以往預想「大軍攻台」,轉為設想中共有可能以第五縱隊、突擊隊等多重方式進犯台灣,例如憲兵在捷運龍山寺站、善導寺站的演練,即是想定中共小部隊直取政經中樞,國軍需要以輕步兵的守備部隊快速應對。

每年搭配漢光進行的防空「萬安」、民防「民安」演習,今年在漢光41號演習整併為「城鎮韌性演習」,林穎佑表示,過去萬安、民安演習與漢光演習的連動性並不高,這次城鎮韌性演習納入漢光演習一部分,也是讓民眾了解現代戰爭已經不分前方、後方,民眾在戰火下須要能保護自己,也成為台灣仿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實踐全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要一環。

國軍近年來籌獲各式新式裝備,海馬士多管火箭飛彈系統、拖式2B反裝甲飛彈、雄三增程型反艦飛彈也在今年漢光演習亮相,而陸軍正進行換裝的M1A2T戰車雖未納入演習操演,但也在演習期間進行實彈射擊。

舒孝煌指出,國軍近年陸續獲裝大量新式裝備,但新裝備與現有的軍事組織、文化仍處在磨合階段,海馬士系統和雄三增程型反艦飛彈雖然亮相,但是要如何有效偵獲遠方的目標、發揮戰力,且避免遭到敵方打擊,仍然有待觀察。

漢光演習前夕,颱風丹娜絲侵襲台灣造成南部地區嚴重災情,國軍即時調度兵力,支援地方災後復原。林穎佑表示,台灣要如何應對複合式危機,是下一個階段面對的議題,此次颱風丹娜絲的情況即是很好印證,國軍面對颱風雖然打亂操演進度,但持續進行演習,就如同在戰場上雖然敵軍砲火造成社會災損,但軍方不可能全力協助災害,仍需要靠民間的力量進行救援或善後。

此外,林穎佑說明,台灣目前在災害防救的想定,中央政府的應對是戰災情況的想定,但部分地方政府仍以天災的處理方式應對,忽略戰爭時期的環境情況。例如部分「戰時民生必需品配售演練」是在光天化日,民眾集散中心位處高處的學校禮堂,這就忽略了戰爭時可能遭遇敵空襲、飛彈攻擊等情況,反而會造成平民的更大傷亡,因此未來在災害防救的情節想定,應納入戰爭有可能的附帶傷害作為參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