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9° )
氣象
2025-07-23 | 中央社

強化醫療韌性 學者籲政府與診所合作形成戰時醫療網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曾實施戰時大量傷患救護及後送收治演練。國防院學者賴達文指出,從俄烏戰爭經驗,城市有可能遭敵軍包圍,呼籲政府與基層診所合作,增加醫療物資存放點,形成戰時醫療網,強化醫療韌性。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9日至18日舉行,數個作戰區曾實施戰傷救護暨大量傷患後送演練,強化戰場醫療應變能力。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賴達文近期以「現代戰場破片防護與戰傷醫療後送」為題,撰寫即時評析刊登於國防院官網。

賴達文指出,破片傷害大部分由各種爆炸性武器造成,俄烏戰爭的統計,約有80%傷害是破片造成,顯示現代戰爭之下,遠程或爆炸性武器,產生的破片傷亡大於槍戰中的傷亡,且破片傷害通常是複合型創傷,除了增加戰場急救的困難,也會對醫療量能產生壓力。

對於現行戰場醫療及後送,賴達文指出,目前的傷員後送機制是由醫護兵或是同袍,針對傷員進行傷口緊急處理後,拉離火線並後送野戰醫療區照護分檢,穩定傷員狀況後,再送至地區醫院,這個程序在後送補給路線安全的情況下,可快速有效的將傷員後送治療。

然而,賴達文舉例,城鎮作戰的補給線容易被截斷,例如俄烏戰爭馬立波(Mariupol)的烏軍遭到俄軍包圍,截斷補給線,導致糧食、醫材及彈藥無法進入,傷員亦無法送至其他醫院救治。

賴達文指出,雖然台灣與烏克蘭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台灣都市的巷弄街道亦能讓解放軍繞行包圍,或是後送車隊遭攻擊必須繞路,都可能導致傷員延遲後送,因此應善加利用台灣整體醫療院所進行應變,例如台北市在2024年底共計有3964家診所,包含牙醫、聯合診所、醫美診所等,具備基本醫療器材及藥物。

賴達文表示,在無法確定後送路線安全與否的情況下,這些診所除能設立臨時據點外,其設備與藥品將有助於增加傷員的存活率,因此建議國防部及衛福部應與地方政府的衛福機關合作,篩選有意願且可緊急安置及分類傷員的診所,增加醫療物資存放點,形成點線面的戰時醫療網,減少因補給路線中斷造成的生命損失,並減少大型醫院的壓力,強化醫療韌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