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9-26 | 中央社

李鴻源:馬太鞍溪河床淤積 20年內淹水潛勢高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說,此次災害複雜,不能變成政治鬥爭工具;他也提醒,堰塞湖仍未解除警戒,須中央地方合作解決,且河床已經淤積,未來10年到20年內淹水潛勢都較高,中央應持續因應。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釀死傷,李鴻源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提及,內政部長劉世芳約在2週前找他組專家團隊協助監控堰塞湖,最後依模擬資料,決定強制疏散約8000人;他也說,若沒有事先做這個工作,傷亡恐怕更難想像。

網路節目「觀點芹爆戰」今天邀訪李鴻源討論堰塞湖後續處理等議題。對於外界關切疏散人數超過原先估計,李鴻源解釋,他們團隊加入後,估算堤防可能被衝破的區域、淹水影響區域後,發現會超過原先估計,將新的模擬資料交給內政部,才會有疏散8000人的這個數字。

李鴻源也說,持平來講,花蓮縣政府不可能獨力疏散8000人,中央應該要求國軍第一線介入幫忙,但縱使中央強力介入,也不一定做得到完全疏散,因為包含當地避難場所是否足夠、運輸工具數量、後續生活照護等都是問題,且地方幅員很廣,一個廣播就要跑是不可能。

他表示,根據估算以及最後實際狀況,的確此次是一樓有泥沙,二樓沒有問題,大家不應糾結在垂直避難上,垂直避難就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如同日本311海嘯也就是民眾往高處跑,重點是先保命再來處理後續。

外界關注這次事件的責任歸屬,李鴻源提到,有人指砂石場是破口,這未來電腦模擬推估一算就會知道;至於中央地方權責,相關連繫公文都會有紀錄,可以在法院上呈現;若災民認為是公務員覺得應作為不作為,也可提告國賠。

但李鴻源強調,現在要做的是持續搶救以及災後復原,還有大面積的垃圾必須處理,期盼各界體諒花蓮縣真的沒有能力處理這麼大規模的狀況,如果在美國,這種災害等級一定是美國副總統舉全國力量介入協助。

他提醒,堰塞湖還有1000多萬噸的水,必須持續模擬後續可能情形,因為管湧現象會持續發生,如同天坑的發生,到某一個臨界點堰塞湖就會垮下來,根據估計,洪峰從堰塞湖要抵達市區大概就是40幾分鐘,如此短的時間要疏散,絕對必須中央、地方以及災民密切合作,沒有時間扯東扯西,應該要等事情都過了,再來究責。

李鴻源也提到,馬太鞍溪河床目前已經淤積,堤防高度勢必不足,未來10年到20年內淹水潛勢都會比較高,中央應持續因應。

他呼籲,堰塞湖是複雜的技術問題,後續處理則是人道問題,不應變成政治鬥爭工具,藍綠在此獲得任何政治利益都不道德,政治人物都該閉上嘴巴。

主持人詢問對外界對堰塞湖是溢流、潰堤、潰壩說法不一,農業部則統一說法是溢流。李鴻源則說,堰塞湖下切80公尺就叫「潰壩」,壩就是已經垮了、不見了,「你要考水利技師嗎?爭議這東西幹什麼?(堰塞湖)下切80公尺它就叫潰壩」。

他強調,此刻如果還在考慮個人或是政黨就不聰明了,應該要趕快協助災民解決問題。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相關水利名詞,「潰壩」是指水壩因自身強度不足、內部水壓不平衡、壩基破壞,或外力超過結構物強度等作用,造成壩體崩潰,即為潰壩;「堰塞湖溢流」則為壩體入流量大於滲流量時,湖水位將不斷升高,終致水位超過壩頂而溢流。而壩頂溢流破壞,是堰塞湖天然壩破壞的最主要因素。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