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1 | 中央社
俄烏戰爭啟示 美智庫報告:韌性應視為嚇阻策略一環
台灣自由學會近期翻譯美國智庫CSIS的俄烏戰爭啟示的報告;報告指出,整體社會的韌性應被視為嚇阻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補充傳統軍事能力,而沒有對應的戰鬥意志與整體社會動員能力,僅憑軍事硬體不足以支撐長期防衛。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春天舉行系列研討會,就烏俄戰爭各面向進行探討,並將會議內容集結成報告,台灣自由學會取得中文翻譯授權,近期由學會理事長佘健源等人翻譯成冊,報告名稱為「戰火之鏡:烏俄戰爭的啟示」,全書分為俄烏戰爭對陸戰、海戰、人力運用、國防工業、空戰與太空領域、全社會韌性等領域的啟示。
佘健源於譯者序指出,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類似,俄羅斯作為威權政體,長年試圖併吞烏克蘭,透過各種管道滲透烏克蘭各界,弱化其抵抗能力與意志,在這3年俄國入侵行動中,烏克蘭的公民社會展現了強大的意志,示範如何以創新技術和靈活組織來挫敗全球軍力排名前二的國家,面對中國威脅,台灣相比於烏克蘭,具備更多技術和組織優勢,也應正視烏克蘭人民的血淚教訓。
針對俄烏戰爭對全社會韌性的啟示,CSIS計畫主任麥金尼斯(Kathleen McInnis)指出,整體社會的韌性應被視為嚇阻策略至關重要的一環,嚇阻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判斷,需要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現抵抗的意志與能力,烏克蘭的經驗顯示,這種戰鬥意志在整體社會韌性支撐下,即便面對數量上占優的對手,仍可能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出席CSIS研討會的烏克蘭國會議員Iryna Nykorak強調,烏克蘭的韌性來自人民,而不是來自體制,而女性與男性一樣有能力拿起武器投入戰鬥,女性的參與正推動軍事裝備設計的創新,例如特別為女性設計的防彈背心,更符合女性的身體結構,也減輕重量。
報告指出,當俄羅斯於2022年2月發動全面入侵,成千上萬的烏克蘭平民立刻自願加入軍隊,其他人則以志願者身分投入支援工作,企業捐贈物資,普通民眾也找到能貢獻的方式,這種有機動員(organic mobilization)展現出強烈的戰鬥意志,令許多國際觀察家感到意外,因為當時預測烏克蘭會迅速潰敗。
與會專家指出,烏克蘭以基層和人民為中心的國家韌性模式,對其他國家是一項關鍵啟示,傳統的安全架構往往著重由上而下、權威主導的準備,但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培養全民層級的韌性同樣重要。
研討會也歸納幾項結論,指出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國家的韌性源自於人民的戰鬥意志,而不僅僅依賴政府或軍方的指令,而整體社會的韌性應被視為嚇阻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補充傳統軍事能力等;而這場討論也為其他國家在面對潛在威脅時,建立社會韌性提供寶貴的啟示,強調若沒有對應戰鬥意志與整體社會動員能力,僅憑軍事硬體不足以支撐長期防衛。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春天舉行系列研討會,就烏俄戰爭各面向進行探討,並將會議內容集結成報告,台灣自由學會取得中文翻譯授權,近期由學會理事長佘健源等人翻譯成冊,報告名稱為「戰火之鏡:烏俄戰爭的啟示」,全書分為俄烏戰爭對陸戰、海戰、人力運用、國防工業、空戰與太空領域、全社會韌性等領域的啟示。
佘健源於譯者序指出,烏克蘭與台灣的處境類似,俄羅斯作為威權政體,長年試圖併吞烏克蘭,透過各種管道滲透烏克蘭各界,弱化其抵抗能力與意志,在這3年俄國入侵行動中,烏克蘭的公民社會展現了強大的意志,示範如何以創新技術和靈活組織來挫敗全球軍力排名前二的國家,面對中國威脅,台灣相比於烏克蘭,具備更多技術和組織優勢,也應正視烏克蘭人民的血淚教訓。
針對俄烏戰爭對全社會韌性的啟示,CSIS計畫主任麥金尼斯(Kathleen McInnis)指出,整體社會的韌性應被視為嚇阻策略至關重要的一環,嚇阻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判斷,需要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現抵抗的意志與能力,烏克蘭的經驗顯示,這種戰鬥意志在整體社會韌性支撐下,即便面對數量上占優的對手,仍可能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出席CSIS研討會的烏克蘭國會議員Iryna Nykorak強調,烏克蘭的韌性來自人民,而不是來自體制,而女性與男性一樣有能力拿起武器投入戰鬥,女性的參與正推動軍事裝備設計的創新,例如特別為女性設計的防彈背心,更符合女性的身體結構,也減輕重量。
報告指出,當俄羅斯於2022年2月發動全面入侵,成千上萬的烏克蘭平民立刻自願加入軍隊,其他人則以志願者身分投入支援工作,企業捐贈物資,普通民眾也找到能貢獻的方式,這種有機動員(organic mobilization)展現出強烈的戰鬥意志,令許多國際觀察家感到意外,因為當時預測烏克蘭會迅速潰敗。
與會專家指出,烏克蘭以基層和人民為中心的國家韌性模式,對其他國家是一項關鍵啟示,傳統的安全架構往往著重由上而下、權威主導的準備,但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培養全民層級的韌性同樣重要。
研討會也歸納幾項結論,指出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國家的韌性源自於人民的戰鬥意志,而不僅僅依賴政府或軍方的指令,而整體社會的韌性應被視為嚇阻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補充傳統軍事能力等;而這場討論也為其他國家在面對潛在威脅時,建立社會韌性提供寶貴的啟示,強調若沒有對應戰鬥意志與整體社會動員能力,僅憑軍事硬體不足以支撐長期防衛。
最新政治新聞
-
-
民團質疑《毒防條例》修法草率 法務部:打擊毒品犯罪的決心及態度未改變
(3 小時前) -
預警保護民眾財產精準阻詐 台高檢署與合庫銀行簽署合作意向書
(3 小時前) -
吳念真暖心發聲 與陸軍攜手為花蓮災區加油
(4 小時前) -
巴拉圭環境部長訪台 簽署碳權合作備忘錄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