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 中央社
蕭美琴蔡英文相繼出訪 分析:歐洲與台灣往來更有彈性
副總統蕭美琴、前總統蔡英文一週內相繼訪問歐洲,凸顯台歐關係顯著升溫。分析指出,隨著與中國關係惡化,以及半導體供應鏈管控日益迫切,歐洲正以更彈性手法與台灣往來。
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蕭美琴上週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向「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發表演說。
幾天後,蔡英文在德國首都柏林發表演說,示警各國不要輕忽「威權政體手段」的危害,並將北京對民主台灣的威脅與克里姆林宮侵略烏克蘭相提並論。
負責這次蕭美琴出訪後勤安排的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告訴彭博,儘管歐洲議會與其行政機關分屬不同體系,並不主導歐洲聯盟整體政策走向,台灣官員仍獲得比利時、德國和歐盟對外事務部同意,讓蕭美琴順利成行。
吳志中說:「這類出訪通常需要數月進行安排,但蕭副總統這次出訪的聯繫僅花大約一個月時間,並於啟程前的數天內獲得所有歐洲夥伴批准。歐洲各國已經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
一位知情的台灣官員透露,台灣希望蕭美琴此行能為未來走訪全球更多國家的議會鋪路。由於屬不公開訊息,這位官員要求匿名。
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依然遵循其「一個中國」政策,但「與台灣維持緊密關係符合其利益,因為台灣是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也是重要的經濟和高科技夥伴」。
接續前政府所作努力,總統賴清德持續在世界舞台上推動強化台灣國際地位的外交行動。台灣上個月接待來自17國、共41位歐洲議員,是台灣歷來接待過最大規模的歐盟代表團之一,正足以彰顯此一外交努力。
自從卸任以來,蔡英文聚焦現身歐洲舞台,已在捷克、丹麥、立陶宛、英國和德國發表演說。
歐盟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北京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令布魯塞爾不滿。中國決定對從戰鬥噴射機到汽車等各種產業至關重要的稀土武器化的決定,也進一步惡化雙邊關係。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和東北亞事務高級分析師傑瑞米.陳(Jeremy Chan,音譯)指出:「隨著歐盟與中國的外交和經濟關係持續惡化,布魯塞爾與柏林避開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紅線的理由也變少。」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多數歐洲政府堅稱對中國和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然而在檯面下,隨著半導體供應鏈管控成為歐洲國家日益迫切的共同利益,而台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處理與台灣的往來也變得更有彈性。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亞洲項目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表示:「對台灣來說,希望能抓住歐洲放寬限制帶來的機遇。這正產生滾雪球效應…透過實際行動帶來漣漪效應。」
德國政府強調,蔡英文此行屬私人性質,沒有安排與部長或官員會面,但她的訪問仍凸顯柏林對抗北京的意願提升。
這一轉變主要是因為與中國的關係惡化,加上歐洲體認台灣海峽的穩定與開放至關重要,因為這與歐洲的貿易利益和對台灣深化科技連結利害攸關。
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深顧問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多年來,德國政府處理台灣事務時極為謹慎。蔡英文2020年連任成功時,柏林拒絕表達祝賀。但隨著中國升高對台灣的壓力,並企圖將自身的一中政策定義強加給其他國家,近年來德國的立場也有所改變。
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蕭美琴上週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向「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發表演說。
幾天後,蔡英文在德國首都柏林發表演說,示警各國不要輕忽「威權政體手段」的危害,並將北京對民主台灣的威脅與克里姆林宮侵略烏克蘭相提並論。
負責這次蕭美琴出訪後勤安排的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告訴彭博,儘管歐洲議會與其行政機關分屬不同體系,並不主導歐洲聯盟整體政策走向,台灣官員仍獲得比利時、德國和歐盟對外事務部同意,讓蕭美琴順利成行。
吳志中說:「這類出訪通常需要數月進行安排,但蕭副總統這次出訪的聯繫僅花大約一個月時間,並於啟程前的數天內獲得所有歐洲夥伴批准。歐洲各國已經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
一位知情的台灣官員透露,台灣希望蕭美琴此行能為未來走訪全球更多國家的議會鋪路。由於屬不公開訊息,這位官員要求匿名。
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依然遵循其「一個中國」政策,但「與台灣維持緊密關係符合其利益,因為台灣是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也是重要的經濟和高科技夥伴」。
接續前政府所作努力,總統賴清德持續在世界舞台上推動強化台灣國際地位的外交行動。台灣上個月接待來自17國、共41位歐洲議員,是台灣歷來接待過最大規模的歐盟代表團之一,正足以彰顯此一外交努力。
自從卸任以來,蔡英文聚焦現身歐洲舞台,已在捷克、丹麥、立陶宛、英國和德國發表演說。
歐盟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北京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令布魯塞爾不滿。中國決定對從戰鬥噴射機到汽車等各種產業至關重要的稀土武器化的決定,也進一步惡化雙邊關係。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和東北亞事務高級分析師傑瑞米.陳(Jeremy Chan,音譯)指出:「隨著歐盟與中國的外交和經濟關係持續惡化,布魯塞爾與柏林避開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紅線的理由也變少。」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多數歐洲政府堅稱對中國和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然而在檯面下,隨著半導體供應鏈管控成為歐洲國家日益迫切的共同利益,而台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處理與台灣的往來也變得更有彈性。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亞洲項目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表示:「對台灣來說,希望能抓住歐洲放寬限制帶來的機遇。這正產生滾雪球效應…透過實際行動帶來漣漪效應。」
德國政府強調,蔡英文此行屬私人性質,沒有安排與部長或官員會面,但她的訪問仍凸顯柏林對抗北京的意願提升。
這一轉變主要是因為與中國的關係惡化,加上歐洲體認台灣海峽的穩定與開放至關重要,因為這與歐洲的貿易利益和對台灣深化科技連結利害攸關。
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深顧問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多年來,德國政府處理台灣事務時極為謹慎。蔡英文2020年連任成功時,柏林拒絕表達祝賀。但隨著中國升高對台灣的壓力,並企圖將自身的一中政策定義強加給其他國家,近年來德國的立場也有所改變。
最新政治新聞
-
-
入帳了!普發1萬凌晨起陸續發放 領錢嗨翻
(2 小時前) -
大氣系學生預言翻車!宣布發300份雞排珍奶
(2 小時前) -
蕭美琴蔡英文相繼出訪 分析:歐洲與台灣往來更有彈性
(11 小時前) -
促台日「善的循環」 謝長廷赴日皇居獲授旭日大綬章
(1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