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挖出「大坌坑文化」 楊華美盼各界展現高度賦予遺址新生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花蓮報導
發現大坌坑!花蓮縣政府原定於花蓮縣新城新蓋「花蓮縣新城合署辦公廳舍新建工程」,日前開挖時發現少見的大坌坑文化層,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群,年代涵蓋距今6000年至4300年,全台被發現地點不超過30處,花蓮僅3處,目前工程已停工;花蓮縣政府文化局昨(8)日邀集專家學者及民眾召開考古遺址審議會,並評估未來遺址存放及處理方式,許多專家學者呼籲勿倉促搶救,需嚴謹評估。
花蓮文化局說明,目前工程已停工,並委請財團法人花蓮縣文化基金會(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執行本基地施工前考古調查研究計畫,請考古文化提案至考古遺址審議會審議,以決定後續相關考古遺址保全措施,審議完成後,再請開發單位依決定配合辦理,目前遺址審議仍持續進行。
花蓮縣議員楊華美今(9)日表示,台灣面對工程,遺址保存確實不容易,過往案例很多是複雜的政商或金權結構,但如果連在這個相對單純的案例中,考古學界都只是「依循慣例搶救發掘」,而放棄與各界一起思考現地保存或是共構的可能,「那我們將錯失讓考古學面向社會、賦予遺址當代意義的大好機會」。
楊華美指出,「這個案子,應該是一場文化、行政與社區共同創新的起點,但需要更多時間」。她希望審查委員與文化局都能展現專業高度,以開放、創新的視野賦予這個4千年遺址新生命,而不是在倉促狀態下走上搶救發掘的老路。
陽明交大人社系教授蔡晏霖則表示,此案本質不是「工程」與「遺址」的對立,而是重疊,4000年前與當代的新城人都選擇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面對這個重疊,過去我們習慣用「今人挖掉古人」的方法解決,但「文資法」作為特別法所交付的任務,是要積極尋求「古今共存」的可能。他表示,花蓮需要審慎評估,若是能夠積極協調,這會是一個成為公共設計大獎的案例。
文化局也補充,第3次審議會開放線上視訊方式,許多民眾提供減輕基地開發規模或相關替代方案的思考角度。花蓮縣會依照委員及各方提供的建議,將持續與相關單位研議並綜合評估各項方案的可行性,找尋最適合之可行性方案,兼顧消防弟兄防災救護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共同守護花蓮的史前歷史記憶與文化根基。
照片來源:楊華美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黃呂錦茹抵北檢 上百人散步喊沒違法集會
(5 小時前) -
採訪被稱「中國記者」 中央社記者糾正:台灣人不喜歡被稱為中國人
(5 小時前) -
罷瑤召集人賴苡任曝交保條件 律師急扯麥克風阻發言:我必須保護他
(5 小時前) -
她搶麥喊保護賴苡任!律師狠酸:您還好嗎?
(5 小時前) -
移民署「除籍補件」專案受理申請具結或延期 4月21日起至6月30日止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