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死角2-2】親子如廁困境浮現 許淑華拋建構系統化友善空間、正視照顧結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許多男、女性家長攜年幼男、女童進入男或女廁使用,成為家長討論的話題,而這是否需要多增設?仍待市政團隊、專家、民意代表討論。台北市議員許淑華表示,這起討論不該僅止於性別進出空間的表面爭論,而是一次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現實照顧結構」與「家庭安全需求」的重要警訊。
許淑華指出,在家庭照顧分工中,多數實際陪伴年幼孩子外出如廁的角色仍由母親擔任。獨立式無障礙兼親子廁所有131個,是否不足仍可以與政府討論。她認為,可能忽視「照顧者視角」,導致許多爸爸媽媽在公共場所面臨進退兩難的如廁困境,更潛藏安全風險。
「這不是單一媽媽的煩惱,也可能是爸爸的煩惱。」許淑華強調,現行在廁所政策上長期侷限於「無障礙」與「性別友善」的框架,卻未正視「照顧者友善」的需求,包括單親媽媽、爸爸、祖父母或是照顧身心障礙孩子的家庭,都經常在公共如廁時感到無助或焦慮。
「今天不是開放哪個廁所給誰進的問題,而是我們要不要承認,在家庭的日常中,有許多照顧工作,是需要公共空間共同支撐的。」許淑華強調,真正友善的城市,是願意用制度保障那些最常被忽視的日常需求。她也呼籲相關局處,正視家庭照顧者的呼聲,讓公共廁所從「安全死角」變成「安心港灣」。
台北市議員詹為元也指出,這反映的不是單一案例,而是公共廁所規劃是否缺乏通用設計與家庭照護思維的系統性問題。他說,這項議題於網路廣泛討論後,未來市府也許可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可執行且制度化。
詹為元認為,「友善空間」不僅是親子需求的象徵,更關乎老年人、身障者、照顧者等多元使用者的基本生活權,要有效解決目前空間不足與設施落後的困境,廁所使用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只是如何達到安全、平等、友善等,勢必可以多探討。他強調:「真正友善的城市,不只是有廁所可用,而是每一個人都能無壓力地、安心地使用它。」
台北市共設有114座性別友善廁所,分布於各行政區,涵蓋醫院、公所、圖書館、百貨公司、學術機構、公園及表演場館等公共場所。這些廁所的詳細位置已整合於「台北市性別友善廁所地圖」中,方便市民查詢與使用。
照片來源:許淑華辦公室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直言「脫中入北」對中小企業困難重重 連勝文:供應鏈及通路是挑戰
中午來開匯/籲民眾站出來投不同意票 連勝文:反罷免是為制衡濫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藍營罷團接連遭搜查 國民黨發動「戰獨裁行動」對抗司法追殺
(3 小時前) -
罷綠委新北檢聲押領銜人等 6人3到20萬元交保
(4 小時前) -
羅智強遭控木可翻版!他再爆這排行衝第一
(4 小時前) -
民進黨3作法防滲透 民眾黨:早制定黨公職赴陸準則
(4 小時前) -
朱立倫明新北徒步挺罷免 新北黨部:藍軍絕對無畏無懼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