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4° / 24° )
氣象
2025-05-08 | 匯流新聞網

【台灣搜救隊2-2】921震災24年後一事見證進步 張溫宗:能回饋很有意義


【台灣搜救隊2-2】921震災24年後一事見證進步 張溫宗:能回饋很有意義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語綺/台北報導


自921震災後,內政部消防署為增進全國各縣市搜救隊的救災能力,消防署表示,自2021年起開始推動NAP認證,以聯合國國際救援隊伍分級評測標準為框架,對各搜救隊伍進行考核認證。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支隊伍通過中型以上認證,其中包含4支重型搜救隊(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以及6支中型搜救隊(台東縣、屏東縣、台中市、桃園市、花蓮縣、新竹市),預計還會有更多隊伍申請認證,通過認證後將大大提升搜救隊的救災效能,並強化理解執行國際人道救援任務時的運作機制。


「台灣搜救隊要通過NAP認證後,才能加入國際救援的輪值。」消防署特總搜救隊分隊長張溫宗今年47歲、從事消防工作27年;他表示,認證訓練必須連續36小時,訓練內容會有救災可能發生的模擬情境達成,例如破壞多少公分的水泥柱、鋼板,需要具備哪些拖吊、支撐以及醫療技術。



【台灣搜救隊2-2】921震災24年後一事見證進步 張溫宗:能回饋很有意義


「但再怎麼模擬,也無法像土耳其那樣,24小時全天候的警笛聲!」張溫宗回憶,在土耳其執行救援任務時,因為當地氣候寒冷,加上災區24小時日夜不斷有救護車警笛聲,導致搜救隊員無法休息。


「每天都會有1、2名隊員因為血壓問題而無法出勤,評估之後就會被留在營區裡面。」張溫宗回憶,當時24小時日夜都有救護車警笛聲,讓人情緒緊繃,加上晚上氣溫零下4度,難以好好休息,他也強調,一切仍以隊員生命安全為優先,因為「出勤的人不能是拖累團隊的人」。


張溫宗特別指出,最讓他感到台灣隊的進步有2件事。第一是NAP認證制度在台灣實行1、2年之後,正好遇到土耳其震災,原本台灣隊是要到災區當地,向美國搜救隊設置的協調中心報到,但台灣是第一個到達的救難隊,1天後美國隊到達,雙方無縫接軌移交。第二,則是在921震災時,一樣通過聯合國認證的土耳其救災團體AKUT,協助台灣消防救出受困在東星大樓的孫啟峰及孫啟光兄弟。



【台灣搜救隊2-2】921震災24年後一事見證進步 張溫宗:能回饋很有意義


張溫宗強調,921當年台灣的消防隊員,對於城市救援是模糊的、幾乎沒有能力去處置,「原本我們是受幫助的一方,如今24年後也能回饋土耳其,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而發生於2006年5月、印尼中爪哇日惹省規模6.3的地震,據印尼官方統計資料,罹難人數超過5700人、受傷37000人、約650000人無家可歸。前往救災的張溫宗指出,當時印尼重災區的房屋,類似台灣古早農居,主要以茅草、竹竿、磚瓦搭建,因此建材的重量不大,「如果是被沉重的隔間牆壓到,沒有走出來的大概就是罹難;其他受困不嚴重的,都是左鄰右舍把人拉出來。」因此該次救難需求最高的反而是醫療救助,而非脫困救助。



【台灣搜救隊2-2】921震災24年後一事見證進步 張溫宗:能回饋很有意義


「當地許多民眾受傷,忍了好幾天都沒有醫療。」張溫宗回憶,當時還上演韓劇《太陽的後裔》裡的劇情。他表示,隨隊一起的醫護人員,攜帶許多藥品及針劑,並成立醫療站,幫助災民進行緊急手術。


至於救災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張溫宗說,在土耳其那次救災,屏東縣特搜隊帶了加熱水源的器材,「我當時6、7天沒洗澡,僥倖去洗個頭,覺得好感動」。他也指出,目前台灣搜救隊的裝備大有進步,已經有將河川的水源潔淨及加熱的裝備,不僅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需求,亦可減輕從國內攜出的裝備重量。


張溫宗表示,雖然從熱帶國家的印尼救災回台後,全身都是汗疹;而從寒帶國家的土耳其救災回台,則是持續2個月腿腳麻,「好像腳是你的但又不是你的」。但他也強調,所有狀況都是必須克服的,能見證台灣搜救隊的成長,自己與有榮焉。


照片來源:張溫宗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搜救隊2-1】陳智宏回顧日本、土耳其救援實況 「專案包機」重要關鍵


【局長專訪2-2】「一個都不能少」首創火場緊急救援小組 陳崇岳:消防員是最重要資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