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台灣非常重視食品標示 鄧振中:老闆得罪不起消費者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暨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今(19)日接受《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節目《中午來開匯》主持人黃光芹專訪,並針對當前的關稅風暴發展和台美貿易談判提出見解。
鄧振中指出,這場關稅談判尚未結束,未來90天的談判仍將持續進行,「這個戲還沒有演完,還要繼續演下去」,中美兩邊繼續喊話,但目前沒有人能預測最終結果。他提到,對於美國是否會對中國產品課徵多少稅,以及中國會如何回應,這些依然無法預測,「最後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現在沒有人能夠預測得出來。」
鄧振中進一步提到,將會關注3個主要問題:「美國會對中國的產品課多少稅,中國相對應的措施會是什麼,還有出口管制,特別是科技產品怎麼賣給中國。」這些問題將成為談判的焦點。他指出,這3件事情都會是大家很關注的,假如問題無法解決,雙方的緊張局勢將會繼續,若能解決,則局勢或許會有所舒緩。
談到美國總統川普的「要一次搞定」言論,鄧振中分析,川普將問題設定在90天內處理,然而這樣的期限並不現實,這麼龐大的貿易議題不可能在短短90天內解決。他表示,「現在已經過了1/3,還沒辦法處理完」。
進一步分析川普將關稅問題分為3類國家來處理,鄧振中解釋,第一類國家是與美國簽署協議的國家,例如英國,雙方互有讓步。他舉例說,英國與美國簽訂的協議中,英國同意進口美國牛肉,而美方則同意英國進口汽車並以較低的關稅處理,這類協議顯示了美國與某些國家之間的「Give and Take」模式。
第二類國家將會怎麼樣?鄧振中還提到,美方將會「單方通知」這些國家稅率,並強調這是「美方單方通知」的模式。第三類國家可能只有中國,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特別複雜,因此仍需繼續談判處理。
鄧振中對台美貿易爭議進一步分析,指出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量龐大,雙方貿易逆差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台灣過去在開放豬肉和牛肉進口時曾採取一些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後來被美方視為貿易障礙,並寫入貿易障礙調查報告中。他舉例,台灣限制美國牛肉絞肉進口的規定,被美方視為「非關稅貿易障礙」,絞肉不能進口,但Hamburger整塊肉卻可以進口來台灣絞,這樣的規定缺乏科學依據。
鄧振中強調,這些缺乏科學依據的規定,其根源來自於台灣的政治決策過程,這些措施往往來自「當時的社會氣氛」及「黨政的運作結果」,而非經濟或科學需求。他認為,這些規定應該在談判中進行調整。
「我們到美國去觀光不吃Hamburger,才怪!」鄧振中說,為什麼那邊就行,回到台灣就不行了?有好多這種例子,通通被美國人指為是非關稅貿易障礙。鄧振中提到,內臟也是,「我們在美國住的時候,誰不吃美國的牛肚、牛腱的?拿來滷以後,招待客人,大家都很高興」。
台灣如何處理這些貿易爭議?鄧振中強調,台灣法律並不妨礙與美國簽訂協議,台灣有法治的先例可以與美國簽署協議,並提到「法律上沒有問題,可以簽協議」。他強調,台灣有能力、依據與美國進行協商,台灣在處理貿易問題時應根據科學依據來進行調整。
鄧振中也舉例,台灣在基改食品問題上的處理,並強調台灣市場可以「區別開來」基改與非基改的產品,基改的玉米則給雞吃、基改的黃豆給豬吃,拿去煉油用,這樣的區別在台灣是清楚的。他提到,台灣的消費者對於食品標示非常重視,「台灣的消費者很容易受到驚嚇」。
台灣政治上的對立造成了貿易與食品安全方面的爭議,鄧振中回顧長年朝野氛圍,「反正你要做,我就反對;我要做的事,你就反對,你執政時要做的事,我作為反對黨,我就一定要反對你」。他強調,這種對立影響了消費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決策,並且導致相關政策受到阻礙。
談到台灣消費者對食品標示的反應,鄧振中指出,台灣的消費者其實非常精明,台灣早餐店若貼出「非基改」的標示,消費者會去確認這個標示的真實性,「在巷子口買豆漿,我相信巷子口的老闆,他說非基改,我相信他」。但他也強調,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消費者會對標示保持懷疑,「我就要問他一下,老兄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告訴我,我就放心。」對於有科學依據的規則討論,鄧振中強調,「該放的我們就要放」。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探視三峽車禍傷患 賴清德蹲地緊握家屬雙手
(6 小時前) -
三峽重大車禍!她竟問這句 網炸鍋:沒下限
(6 小時前) -
36歲男詐欺車手被逮 竟辯稱是網路女友介紹的工作
(7 小時前) -
核三2號機除役 傳台中電廠火力全開補缺口 台電:假訊息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