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週年3-1】內政陷僵局、外交「台灣+1」 藍白北京夾擊中緩步向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20)日就職1周年,回顧這一年來的政局,賴政府面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現實,很多重要法案往往遭遇藍白夾擊式的阻擾,關鍵的預算與政策法案成為攻防焦點;在外交路線上,賴清德政府持續沿襲前任總統蔡英文路線,積極深化與美國等夥伴的關係,並提出「台灣+1」構想,打造「台灣投資美國隊」,拓展對美投資並拉近雙邊經貿往來,企圖在美國供應鏈布局上更具主導力。
在國會方面,由於在野黨席次多於執政黨,賴清德政府面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現實,很多重要法案往往遭遇藍白夾擊式的阻擾。去年下半年起,朝野聯手推動所謂「國會擴權」法案,調整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增訂藐視國會罪、放寬傳喚與詢問等權限,意在強化立法院監督力。這些修法過程爭議不斷,甚至引發街頭「青鳥運動」抗議,最後多數條文遭憲法法庭裁定違憲。
此外,關鍵的預算與政策法案也成為攻防焦點,行政院提案4100億元的「強化安全韌性特別預算」,主張因應國際經濟與關稅風暴以提振產業和民生,但在野黨質疑裡頭因應關稅衝擊的占比不足,多數資金反倒補回先前被刪減的總預算,尤其有千億補貼台電之嫌。
能源與居住法案同樣在國會受阻,在非核家園原則下,執政黨強調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擴建,反對黨卻借修《核管法》延長,讓核電廠未來有機會再運轉;社會住宅與租屋補貼政策也因藍白不信任感增高而進展緩慢。在多黨拉鋸的環境裡,賴政府往往得暫緩計畫才能避開更大衝突,行政推動的政策效果因此打了折扣,令整體施政動能不足。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坦言,朝小野大的國會格局,確實讓行政施政困難重重,無論是「強化安全韌性特別預算」或是能源與居住政策,都受到在野黨強烈杯葛。她認為,在野黨應回歸理性監督、避免無差別阻撓,否則只會讓人民無法真正受惠,也期盼總統與行政團隊能持續加強溝通、尋求朝野更多交集,讓好的政策不再卡關,真正為人民創造實質改變。
雖然內政推動受阻,但在外交路線上,賴清德政府持續沿襲前任總統蔡英文路線,頗有穩定前進的態勢。賴政府強調「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積極深化與美國、歐盟及日本、澳洲等夥伴的關係,政府提出「台灣+1」構想,打造「台灣投資美國隊」,拓展對美投資並拉近雙邊經貿往來,企圖在美國供應鏈布局上更具主導力。
同時,面對歐洲議會支持與我洽簽經濟協定的呼聲,賴清德政府也利用歐洲交流場合,推動爭取簽署台歐「經濟夥伴協定」,盼營造更有利的雙邊貿易投資環境。多邊論壇上,政府不斷呼籲世界關注台海安全,重申台灣與國際價值共同體息息相關。
然而,在強化國際友誼的同時,賴政府也面臨北京持續的軍事恫嚇和外交封鎖壓力。過去1年,中共軍機繞台與軍演次數再創新高,連帶中國大陸的統戰宣傳與輿論攻勢也不斷升級,賴清德政府一面透過新聞與社群平台揭露中方滲透、呼籲全民警覺,一面與盟友加強情報協防與軍事合作溝通,企圖在國際上形成「民主保護傘」。賴政府外交政策延續對美親密與多邊外交的路徑,但如何在強硬的中共威脅下維持戰略穩定,依舊是一大考驗。
郭昱晴表示,賴清德總統上任1週年,外交方面持續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合作,無論是推動「台灣+1」戰略或爭取與歐洲簽署經濟夥伴協定,都展現了政府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主動作為。她認為,面對中國不斷升高的軍事與輿論攻勢,賴政府選擇與盟友合作,提升情報協防與國防對話,展現穩健與堅定的國安立場,是台灣守護民主自由價值的重要一步。
照片來源:取自總統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就算台積電赴美、美國10年內也撐不起台灣規模 鄧振中:台灣是天選之地
中午來開匯/強調企業應學會適應多點佈局 鄧振中:很難回到全球化的黃金時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回應賴清德520周年談話 中共國台辦: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實
(22 分鐘前) -
蕭副總統:挑戰前所未有 積極吸收知識協助總統
(28 分鐘前) -
林佳龍午宴帛琉總統惠恕仁 感謝堅定挺台國際參與
(56 分鐘前) -
賴總統與帛琉元首惠恕仁雙邊會晤 見證簽署兩協定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