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蘇俊賓秀自畫插圖細數桃園復育成果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桃園報導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22)日在臉書分享了桃園市「生物多樣性成果」,並感謝各單位在守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努力;他表示,桃園早年便是許多台灣原生動植物的重要棲地,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然而隨著城市發展與土地使用的改變,這些物種面臨了存續挑戰。
蘇俊賓指出,桃園的特有地形與地質,不論是大漢溪切割的河階,崖線地形下的濕地、湧泉,還有數以千計的埤塘、水圳和分佈範圍大的黏土層,這樣特殊的環境創造了桃園特殊的多樣性。他特別提出他在許多文獻中的觀察,早期很多台灣的原生動、植物都是在桃園採集、紀錄到的,如今還在台大保種、培育的鬼仔稻,也就是台灣原生種紅鬚稻,也是在八德發現蹤跡。
「我們不只建設,也關注生物多樣性!」蘇俊賓強調,如同台灣各個地方,這些物種隨著都市開發,也面臨到極大的威脅,如何在開發過程中,為生態留下空間,甚至有計劃的創造桃園的生物多樣性環境,是市府的重要功課,這幾年市政府的許多單位在重大公共工程開發也投入不少心力。
蘇俊賓直言,這是跨單位的工作,市府水務局、工務局、農業局,還有環保局及各區公所,在不同場域必須合作,想方設法創造環境,才可以「一點一滴找回人類流失的這些朋友們」。
桃園市的生物多樣性初步成果,主要在幾個重大的指標場域,包含大嵙崁地質公園、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大溪南興社區一口田、大湳森林公園、大園華興池生態埤塘公園、許厝港溼地、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等,都有著各單位以及協力團體、志工們的努力痕跡。
蘇俊賓認為,從環境的改善到物種逐漸豐富,需要等待,不過一年又一年,也逐漸聽到越來越多好消息,找回了許多瀕臨絕種的物種。他說,甚至一段時間在桃園都沒有任何生態調查紀錄的赤腹游蛇、台北赤蛙、長葉茅膏菜、寬葉毛氈苔、異蕊草、黃鸝等,在農委會林業保育署、林業試驗所及各個復育區志工及巡守隊員協力復育及調查下,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蘇俊賓以瀕臨絕種的赤腹游蛇為例,在龍潭區八德里池塘持續復育的案例來說,從112年的個位數逐年增加,今年已發現28隻;而大園華興池復育因航空城開發恐滅絕的長葉茅膏菜,成功復育208株、寬葉毛氈苔81株、異蕊草63株,近期在大湳森林公園也闢建第二處復育場所。
蘇俊賓說,尤其是大湳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各協會的幫忙下也有了不錯的成績,目前園區內的鳥類已增加至84種,包含二級保育類的黃鸝、領角鴞也都發現穩定築巢紀錄,而之前幫翠鳥築的土堤,連續兩年都有築巢的紀錄,大夥還在等待好消息。
蘇俊賓表示,楊梅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台唯一的台北赤蛙復育地,目前區內鳥類包含領角鴞、大冠鷲、赤腹鷹共計38種、蛙類調查也有6科8種蛙類。台北赤蛙也在5月份發現71隻次,此外還有爬蟲類17種,許厝港積極進行復育濕地生態。
蘇俊賓表示,同仁們不斷地想新的方法,透過感潮濕地營造、架設電子圍籬、24小時監測水質等措施,打造更友善的棲地環境,連小燕鷗的假鳥都派上用場,許厝港濕地目前已記錄近250種鳥類,數量也從4千多隻成長到近1萬隻,包含一級保育類的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類的唐白鷺及小燕鷗都逐漸增加,整個桃園海岸線的小燕鷗在去年單日也記錄到354隻。
蘇俊賓打趣的說,這兩年多來,只要聽到一個好消息他就畫一張,一轉眼,他的桃園「生物多樣性圖卡」也累積不少張,甚至數量多到可以推出桃園生物多樣性月曆了。
最後,蘇俊賓也不忘由衷的感謝所有為桃園生物多樣性付出最多的第一線團隊們,包含桃園市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台灣濕地復育協會、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楊梅高榮社區發展協會巡守隊、龍潭區八德社區發展協會赤腹游蛇保育巡守隊、大嵙崁地質公園環教志工以及許厝港濕地範圍內的4個海岸巡護隊,相信會有更多的物種被復育成功,更多鳥類選擇在桃園棲息、繁殖,展現桃園的生態潛力。
照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逾半數國人活動量未達標 賴清德健康委員會推4大策略促全民運動
(4 小時前) -
美議員關切飯店稱中國台灣 林佳龍:嚴正因應不當標示
(4 小時前) -
傳興達電廠「偷開」3、4號機組運轉 台電:錯誤指控,未除役依規可啟動
(4 小時前) -
國安簡報時間地點流程 總統府:責請國安會規劃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