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5-08-25 | 匯流新聞網

【認識OECM】非法定保護也有春天 OECM拓展陸地保育新視野


【認識OECM】非法定保護也有春天 OECM拓展陸地保育新視野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施建宏/台中報導


台灣政府積極面對2030年「30×30」海陸保護區目標,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葉美智指出,僅靠傳統法定保護區恐難達標,為突破劃設侷限,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提出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育地概念,以「保育行動已存在、且具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核心概念,將未列入法定保護區卻具備保育價值的區域,同樣納入整體保育版圖。


「OECM並非新畫設的保護區,而是對已經由政府或民間進行管理、維持生態運作良好的區域,予以認證標章,彰顯保育貢獻。」葉美智認為,透過這項機制,原本零散的社區林業、友善農耕場域,以及校園、城市公園等,都有機會被納入國際保育網絡。


以中部的友善耕作為例,在田間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定期布設自動相機監測石虎活動,已形成具體保育成果。申請OECM認證後,不僅可提升品牌價值,也讓外界明瞭該區生物棲地品質。葉美智指出,OECM認證不是一次性的獎章,而是長期承諾的象徵,必須持續維持管理措施,才能保證生物多樣性不退步。



葉美智表示,在生態旅遊與OECM的結合方面,不妨建立「適度規劃、精緻引導」原則。因為生態旅遊講求尊重自然、在地共融,把遊客導入OECM區域,透過專業導覽解說,既能減少大眾觀光對生態的壓力,又能強化民眾對保育的認知;住宿方面,鼓勵民宿及環保旅館採用當地食材與循環資源管理,加強水電廢棄物減量;交通建議採用中小型接駁車或共享電動車,降低碳足跡。像是嘉義布袋鹽田即將申請OECM認證,未來可安排小團體由在地導覽員帶隊,讓遊客體驗生態觀察並支持社區經濟。


OECM概念在台灣仍有待大力推廣,葉美智認為,任何具備有效管理、展現生物價值的場域,都能透過認證成為國際保育力量的一環。「OECM不是替代法定保護區,而是延伸保育視野,讓更多善守大自然的群體,獲得應有肯定與支持。」


林業保育署、海洋保育署分別主導陸域與海域OECM認定,觀光署則須在永續觀光政策中,將OECM列為推廣重點。葉美智建議觀光署可以透過行銷管道,讓大眾認識OECM標章,並提供部落、偏鄉社區資源支持,協助完成認證程序與遊程設計,在三方協力之下,才能「保育優先、永續觀光」雙軌並行,打造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認識OECM】不只官方保護區 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認證」串聯人與自然


【認識OECM】從保護區走向全民參與 打造陸地「自然共生地」新思維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