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5-08-25 | 匯流新聞網

【認識OECM】不只官方保護區 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認證」串聯人與自然


【認識OECM】不只官方保護區 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認證」串聯人與自然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施建宏/台北報導


為因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30×30」目標,台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稱林保署)今年6月正式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鼓勵國有林地以外、具有生態價值的地區投入保育工作,期望在2030年前推動更多土地納入有效保育體系。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組長羅尤娟指出,這項認證制度是台灣「國土生態綠網」的重要延伸,透過民間與社區力量,共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羅尤娟表示,國際社會於2022年「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設定「30×30」目標,即希望各國能在2030年前讓30%的國土與海域獲得有效保育。台灣早在幾年前便展開國土生態綠網計畫,藉由建構生態綠帶與藍帶,串聯中央山脈與沿海棲地。然而,儘管中央山脈已有相對完整的保護體系,國有林地之外的淺山與平原地區,卻常因人類開發造成棲地破碎與生態壓力。


為彌補現有保護區的不足,林保署於今年6月6日正式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保育措施)的標準為基礎,並依台灣地理與社會特性進行調整,期望發掘與鼓勵民間、NGO、學校與企業主動參與棲地保護。



羅尤娟指出,這項方案設有「保育共生地」與「候選保育共生地」兩階段制度。若申請場域的生物多樣性價值已達標,則可獲得正式認證;若仍有待提升,則列為候選場域,鼓勵持續改善以邁向認證門檻。


羅尤娟表示,申請單位需提出詳細的經營管理計畫,包括棲地維護措施、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人力與資源配置等,林保署亦會提供技術協助,協助缺乏經驗的團體強化管理與監測能力。認證場域在後續也將接受不定期查訪,確保生態價值持續維持,並針對退化現象提供改進建議。


據了解,自方案公告以來,林保署已收到逾60件申請案,包含NGO保育團體與學校,申請受理至8月15日截止。羅尤娟強調,此計畫不僅鎖定國土生態綠網中的重點軸帶與關注區,對於其他具高生態潛力的地區亦持開放態度,期盼更多單位參與認證,共同為台灣打造更完善的保育版圖。


「我們希望,不論是在高山或平原,在人類日常生活的空間裡,都能看見人與野生動物自然共存的風景。」羅尤娟說,保育不應是少數人的責任,而是全民共同參與的未來目標。藉由保育共生地認證的推動,台灣將能更接近2030年「30×30」的國際願景。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認識OECM】從保護區走向全民參與 打造陸地「自然共生地」新思維


【認識OECM】非法定保護也有春天 OECM拓展陸地保育新視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