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餘波3-2】最新民意展現擁核強烈訊息 專家評估:火力發電危害健康風險更大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核三重啟公投中贊成與反對比例約達3比1,展現社會氛圍的重大轉變。隨著美、日、歐洲多國陸續可能重啟或推動新建核電廠的態度,國際趨勢凸顯核能在減碳與能源安全上的關鍵角色。專家分析,台灣若持續棄核,將面臨火力發電帶來的空污與健康風險,未來能源政策如何回應這股民意轉向,備受矚目。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敏指出,本次支持度已突破74%,相較過去的約60%有明顯成長。他分析,反核人士長期以「核能不安全」、「地震風險」、「核廢料無解」等說法恐嚇民眾,但此次公投過程中,支持方提出大量具體事證進行回應,逐漸獲得社會接受。
李敏指出,最大的轉變來自國際現勢,2018年時仍有國家選擇退出核能,但到2025年,全球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宣稱要放棄核電,僅剩台灣例外。他直言:「國際局勢的改變,讓民眾意識到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必要性,因此逐漸轉向支持。」
李敏舉例,美國的Google與Microsoft等企業,都已與業者簽約嘗試重啟停機中的核電廠,瑞典則計畫新建核能機組,法國亦持續強化核能發展,歐盟更將核能納入「綠能」範疇。他強調,這些國際案例與報導頻繁出現,讓民眾逐步認知到核能並非過去所謂「危險能源」,而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
全球低碳能源評比網創辦人陸曉鷗表示,台灣核能議題的社會氛圍已經出現重大轉變,與幾年前推廣初期相比,如今不僅國民黨與民眾黨積極支持核能,甚至在民進黨內部也有人表態贊成,顯示各界態度有了顯著改變。他指出,雖然本次公投未能通過,但贊成票數與反對票的對比已經十分清楚,足以展現民意的方向,未來台灣恢復使用核能只是時間問題。
陸曉鷗認為,這樣的支持度提升,反映出民眾對能源安全與環境保護的深層關切。他說,以往反核團體持續強調核安風險,但更多人逐漸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來自火力發電。根據統計,2025年6月台灣電力結構中,約8成仰賴火力發電,而這是核三廠除役後的結果;火力發電不僅加劇氣候變遷,更導致嚴重空氣污染,全球每年都有大量人口因空污而過早死亡,因此「化石燃料才是對人體最直接的威脅」。
關於地震風險?李敏表示,這種說法是反核方長期以來一貫的手法,常以日本為例簡化帶過,卻忽略台灣在法規設計與耐震加強上的嚴謹規範。他強調,台灣核電廠已投入相當多資源強化抗震安全,社會應正視這些努力。
李敏直言,核能專業人員不可能向民眾保證「核電廠永遠不會出事」或「地震永遠不會發生」,因為這是風險管理的問題。他說,核電廠的事故風險極低,但一旦完全棄核,社會只能依賴天然氣甚至燃煤,這些能源在正常運轉下就會帶來空氣污染與健康危害,對民眾生命財產的影響比核能更為嚴重。
李敏指出,核能發電具有多項優勢,包括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方便,有助於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同時不排放二氧化碳,有助於減碳目標,且成本相對穩定,不會因國際能源市場波動而劇烈變動。然而,這些正面論點往往未被反核人士正面回應。
李敏分析,本次公投結果贊成與反對比例約為3比1,即約75%的民眾支持核能,已展現極大的民意差距。他認為,這顯示台灣社會對恢復使用核能的期待非常明確,雖然從法律上未達到公投通過門檻,但若視為大型民調,其代表性不容忽視,因為參與投票的有600多萬人,遠高於一般民調的樣本規模。
李敏強調,外界不應簡化解讀為「公投未通過即代表民眾不同意核能」,而應理解命題與程序的限制。整體來看,民意已經展現出強烈訊息,期待政府重新檢視能源政策,正視核能在台灣能源結構中的必要性。
針對部分民眾仍擔憂的地震風險,陸曉鷗強調,國際間的核能安全審查均有嚴格程序,任何重啟或新建案都必須經過專家評估與嚴謹把關。他直言:「不是哪個團體說安全就算數,而是要靠科學審查與制度監督。」因此,外界不應單純以恐懼論述來否定核能,而應回到專業事實與國際經驗。
照片來源:取自經濟部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分享義大利CANALI外套、皮鞋 鳳小岳談西裝哲學:舒適與優雅缺一不可
參訪岡山扣件產業傾聽業界心聲 陳其邁:攜手中央強化國際競爭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
江祖平爆遭性侵!醫曝MeToo女性難吭聲關鍵
(6 小時前) -
蘇巧慧:726當晚賴總統致電 蘇貞昌表達全力支持
(7 小時前) -
賴清德與黨公職座談 宣示強化國安國防經濟要更好
(8 小時前) -
陳建仁:加入聯合國不是為了席次 而是貢獻全世界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