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7° )
氣象
2025-09-15 | 匯流新聞網

【與自然共存2-1】馬太鞍堰塞湖找解方 朱懿千:長期監測疏濬才能精確減災


【與自然共存2-1】馬太鞍堰塞湖找解方 朱懿千:長期監測疏濬才能精確減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花蓮報導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堰塞湖預計於10月上旬溢流,中央地方嚴陣以待,自然災害不可忽視,林業保護署花蓮分署副分署長朱懿千特別接受《匯流新聞網》記者專訪表示,目前與陽明交大、成大等學者及跨部門相關單位日以繼夜監測,雖在10月上旬預計會溢流,但已做好準備,並點出花蓮的特殊環境勢必要與自然生態共生共存,但她不諱言災防工作不能只靠中央,也希望讓全民都知道預防減災是很重要的工作。


根據陽明交大監測資料指出,截至114年9月12日湖面約104公頃,堰塞湖蓄水量約6287萬噸,滿水量約9100萬噸,已達庫容量69%,湖面距離溢流口高差約23.01公尺。假設後續無豪大雨情況,假設日蓄水量增加90萬噸,可能於10月上旬壩頂溢流。



【與自然共存2-1】馬太鞍堰塞湖找解方 朱懿千:長期監測疏濬才能精確減災


朱懿千與集水區治理科長黎璧瑞,以及森林管理科的陳曉鳳共同受訪。朱懿千說,馬太鞍堰塞湖涉及範圍甚廣,除了關心水源、地質穩定度以外,日前更提報《丹娜絲颱風及728 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其中特別編列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應變及土砂防治約1.2億元。她說,花蓮分署已著手以此項預算,強化監測系統、協助地方政府撤離安置,以及相關防砂清疏工作。


「如何減災、消滅堰塞湖,也正在評估當中,進行長期觀察,才能更精確減災。」朱懿千表示,目前水位監測由陽明交大、成功大學教授來進行,這件事情除了公部門,學界也非常關心,觀察壩體變化,藉由影像、建模分析等,呈現更清楚現今結構。她說,面對馬太鞍堰塞湖衍生的後續狀況,當8月份楊柳颱風撲台時,已用最高規格、安全無虞的方式來進行測離與安置;關於撤離,花蓮已有相當經驗,絕對會以最即時狀態,來進行整體評估。


朱懿千指出,造成民眾恐慌的原因大多是「不了解」,對自然災害的未知感到恐懼、恐慌,這可以理解,而花蓮分署於馬太鞍堰塞湖壩頂處已設置多種監測設備。她說,考量偏遠山區的即時數據需穩定傳輸至後端系統,花蓮分署正與技術團隊合作,尋求更可靠的通訊與電力解決方案,以確保數據能夠不間斷地回傳,提供即時、可靠的判斷依據。


針對民眾關心馬太鞍堰塞湖目前壩體的體積,朱懿千直言,就花蓮來說,治山防災也要注意相關民眾的心理狀態,科學根據跟「心理感受」,這是一種科學上的落差,認知不同會造成鄰近村民恐慌。她說,目前按照學者們專業建模來構築堰塞湖體積,希望民眾不要有心理上壓力,並相信花蓮分署的防災治山能力。


「從發現堰塞湖到至今一直在監測。」朱懿千再次強調,監測有其重要意義,收集更貼近現場的資料,由航空照片拍攝,請專家用高科技方式了解現階段的變化,唯有更穩健、基礎資料才能更有效預防、預警;另外,目前在進行的疏濬工程,也是現在最重要工作。



【與自然共存2-1】馬太鞍堰塞湖找解方 朱懿千:長期監測疏濬才能精確減災


黎璧瑞則表示,目前花蓮分署的河床濬深減災工程是進行式,除了增加儲砂空間,規劃堤防加高、堤防缺口填補工作,減少溢淹災害。他指出,後續如果經評估可行,花蓮分署也考量在適當地點設置橫向構造物以預防攔蓄土砂,減緩土砂對下游河防安全及保全對象造成的衝擊。


黎璧瑞也說,因為溪流蜿蜒,溪流也有不同的權責單位負責,河川的流經地點,且較接近堰塞湖的權管單位並已開始進行疏濬,並挖出庫容量,讓溢流下的砂石能有相當容積能容納。他說,預計9月底前可完成60萬噸土石清流,以增加土砂下游的庫容空間,降低潛在風險。


朱懿千直言,不是只有花蓮縣在關心馬太鞍堰塞湖的發展,農業部、行政院,甚至立法委員也很關心這件事,全民一體都在關心。她提及近期下鄉拜訪鄰近光復鄉時,村長跟鄰里長也很積極,全民都知道預防減災是很重要的工作,自然災害不容忽視,但也希望防災減災成為全民共識。


照片來源:林保署花蓮分署、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敗鐵人2-1】卯足全力迎戰2026花蓮縣長 游淑貞深耕基層40年連綠營都支持


【不敗鐵人2-2】外界貼標籤 游淑貞幽默化解:就當是對政績的稱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