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街角5-5】從陌生到微笑 日本攝影師岡本孝「人性溫度」融化街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街友問題在萬華不只是一個社會難題,更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存的考驗。當制度的困境、政策的兩難浮上檯面,如何從衝突走向共生,成為這座城市必須面對的課題。
來自日本大阪的岡本孝同時擁有電影、電視劇、舞台劇演員與攝影師身份,擅長於透過鏡頭詮釋所見所聞,與捕捉住剎那間的感動與多元故事。他多年來用鏡頭記錄了萬華的街頭光影與人們,也記錄著街友的生命故事。
岡本孝受訪時,分享了與一位街友3次難忘的相遇。第一次,是在龍山寺旁的巷子,某個夏日的午後,他看到一個街友,頭戴Headphone聽音樂,但上身赤裸、眼神凶狠,讓他心想:「這不像老大,但肯定是一個做壞事的人。」
出於對人性的尊重,岡本孝沒有直接舉起相機。他先走進便利商店,買了兩瓶一樣的冰茶,一瓶遞給對方,一瓶自己拿著,然後禮貌地問:「可以拍照嗎?」
善意互動軟化陌生 街友綻放笑容
原本凶惡的眼神,在接過冰茶的那一刻,瞬間被融化。街友的臉上綻放出開心的笑容,鏡頭捕捉到這瞬間的轉變,他拍下了幾張照片,有開心的笑容,也有斜眼看人的可愛表情。
這份記憶深深刻在岡本孝心中,大約一年後的冬天,他在萬華再次巧遇這位街友。這次對方穿著「很帥」,像「70年代的美國音樂家」,但牙齒已經掉光,講話不清楚。岡本孝上前表明:「以前我有拍過你啊!」
第二次相遇,岡本孝發現街友手裡拿著幾台看起來已經壞掉的相機,一台要賣一、兩百元。於是岡本孝掏錢付了約一千元,買了四台舊相機,其實買相機只是個藉口,心裡是想把錢給他。在拍照的過程中,街友從一開始的拘謹,慢慢地放鬆下來。
岡本孝拍了一陣子,覺得還想繼續拍,又擔心對方不耐久,於是又跑去買飲料,茶、酒各一罐,本來被攝者推說都不要,後來還是選擇喜愛的啤酒,人也開心地顯露笑容,並擺出姿勢讓攝影師拍照。岡本孝從這些互動中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可以透過最原始的善意與互動來融化。
與這位街友的最後一次見面,是在一個寒冷的早晨。第三次相遇時,岡本孝看到他身體虛弱、精神不好,而且穿得很少,於是沒有拍照,特地去買了一碗熱湯給對方。街友說了聲「謝謝」,但自從那一天送了熱湯之後,岡本孝在疫情期間與疫情結束後再也沒有見到過對方。這個故事完美地詮釋了,從陌生、對立到共生,第一步不是政策,而是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善意與互動。
不愛束縛喜歡街頭自由 形成特殊社區文化
前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對萬華遊民的觀察,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他指出,許多人認為遊民是無家可歸,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部分的遊民,親戚就住在附近,只是不愛家庭束縛,更喜歡在街頭自由活動;有的會跟居民在公園裡聊天、下棋、玩牌,形成一個特殊的「社區文化」。
童仲彥認為,遊民是一個特殊群體,露宿受到憲法的人身自由與居住遷徙保障,因此用「驅趕」或「管制」的方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他們四散到店家的騎樓或住家門前。他特別點出,台北市府在龍山寺前公園改建時,也必須面對遊民四散流竄的問題,並呼籲市府不能只將他們驅離,而是應該有更系統性的思維。
童仲彥主張,政府應該以更人道的方式來協助遊民,例如推動「以工代賑」,這不僅能讓他們有收入,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被社會需要,這比單純的物質救濟更有價值。他更進一步呼籲,公家機關應該系統性地去了解遊民的多元成因,包括是住在附近但習慣不回家、或真是無家可歸者,才能對症下藥。
萬華遊民的困境是整個台灣社會安全網的縮影,高房價、低薪資、家庭疏離、精神健康問題等,都讓許多人處於成為遊民的邊緣。補上社會安全網的破口,不僅是為了這些在街頭徘徊的人,更是為了所有人、社會與國家。
照片來源:日本攝影師岡本孝提供、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童仲彥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北街角5-2】城市邊緣人球燙手 里長、居民曝「外地載來丟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政治新聞
-
成功嶺打靶膛炸新兵臉部重創 十軍團回應了
(3 小時前) -
民進黨4黨工涉共諜案 吳尚雨認罪50萬元交保
(3 小時前) -
車窗一搖下毒味全洩出 警查獲K他命與喪屍煙彈
(3 小時前) -
張嘉郡呼籲農業部正面回應人民擔憂 不要模糊焦點
(3 小時前) -
帛琉眾議長率團訪台 將會晤政府及立院高層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