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8° / 28° )
氣象
2025-09-22 | 匯流新聞網

【台北街角5-1】萬華街友艋舺日常 市民觀察呼應學者分析


【台北街角5-1】萬華街友艋舺日常 市民觀察呼應學者分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今年8月,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的一篇報導,點出基隆火車站接連傳出遊民跟騷、毆打、尾隨等暴力事件,引發大眾對公共安全與遊民問題的關注。記者進一步審視遊民問題的核心,並以遊民密集的萬華做調查,了解為何在此?真實生活又是什麼樣貌?


台灣法規及政府文件主要採用「遊民」一詞,但部分地方政府宣導時則稱「街友」,自1990年代起,媒體與民間採「街友」用語去污名,因此「街友」用量高於「遊民」,後來又有倡議者漸以「無家者」為中性替代,呈現用語多元並存趨勢。


龍山寺前公園 席地而眠成都市景觀


龍山寺前公園廣場,過去是台灣北部最密集的遊民集中地之一,白天時尚難與民眾區分的街友,深夜自然回到習慣的位置席地而眠。這裡是其棲身之所,由於身處熱鬧地區,街友並未成為被遺忘的一群,反而長年成為當地都市景觀中的一部分。



【台北街角5-1】萬華街友艋舺日常 市民觀察呼應學者分析


記者訪問一對從小在萬華就學長大的兄妹,如今哥哥阿智(化名)是一名醫師,妹妹安華(化名)則在私人企業擔任高階主管。在兄妹的記憶中,萬華的街友,從小時候早就已存在至今,是這座老城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萬華,遊民不單純是露宿街頭、公園、走廊,更是一群有著複雜生命故事與獨特生活模式的人。阿智指出,萬華遊民問題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淡水河沿岸的大稻埕與萬華,自清朝時期便是北台灣的商業與交通中心,碼頭工人、臨時工在此聚集,依附龍山寺等信仰中心,廟宇常年供給食物、舉辦慈善活動,弱勢者因此群聚。


「遊民絕對不會在窮鄉僻壤的地方出現,一定是都會區才會有遊民。」阿智說,這段話點出遊民群聚的地理與資源成因,繁榮的都會區提供著生存所需的機會與資源,哪怕只是臨時工做機會或善心人士的食物。


成因多元 「老弱殘」與「逍遙客」並存


對於街友的成因,受訪的兄妹看法呈現出不同面向,阿智所接觸到的多半是「老弱殘」。他以自己一位病人為例,這位遊民牙齒都掉光了,卻沒有能力做假牙,病人自述每天靠喝保力達B加水來維持體力,不然沒氣力。「他就是一天拿著保力達B,吃檳榔。」阿智說,這類遊民因病痛、學歷低或被家庭遺棄,實在沒有能力找到穩定工作,頂多只能做零散的臨時工。


妹妹安華則認為,遊民成因有多種,部分來自心理問題,「就算有工作也不會去做,少部分有家也不願意回,就是喜歡在外面自由自在」。她將這種心態比喻為「已經脫離社會制約的一群人」,指出遊民習慣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有機會回歸社會、家庭,也可能因心態問題而難以適應。



【台北街角5-1】萬華街友艋舺日常 市民觀察呼應學者分析


遊民不單純是露宿街頭、公園、走廊,更是一群有著複雜生命故事與獨特生活模式的人,在萬華的街頭巷尾發展出生存之道。阿智提到,以前有位病人都開廂型車到台北橋下一個長期的臨時工聚集地,有些遊民每天都會去那裡上車,被載去工地當臨時工,工資當天領現金,但多半會被用來買酒。


當臨時工領現金 缺乏保障易遭剝削


這對兄妹的觀察,也呼應了學術研究發現。根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吳雅婷於2013年發表的碩士論文,她做論文研究時發現,許多遊民並非大眾所想的無業遊民,而是從事薪資極低且缺乏保障的臨時工,例如發傳單、舉牌或工地雜工。


論文指出,這些臨時工常被派遣公司剝削,例如代銷公司支付給派遣公司一天1200元到1500元的薪水,但到了工人手上卻只剩下600元到800元,且所有額外開銷,例如被警察開單,都必須自行吸收。這樣的勞動條件,使得遊民只能勉強維持最低生活需求,卻沒有任何機會能擺脫困境,這揭示出遊民問題不只關乎個人因素,更是底層勞動者在社會結構中被剝削的縮影。


這不僅僅是個案,學術界也歸納出遊民困境背後更廣泛的成因。學者林萬億在教育部人權及轉型正義教育資源網發表的文章《無情城市遊民的哀愁》中,將遊民成因分為兩大類:「個人因素」與「結構因素」。前者包括健康問題、物質濫用、家庭暴力或被家庭遺棄;後者則指向更為宏觀的社會體系問題,例如失業率攀升、高房價、社會住宅短缺,以及社會福利供給不足。他強調,遊民的形成並非單一原因,往往是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共同作用下的產物,而一個社會福利體系越健全的國家,人民淪為遊民的機會就越少。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北街角5-2】城市邊緣人球燙手 里長、居民曝「外地載來丟包」


【台北街角5-3】街友議題考驗政府智慧 洪婉臻籲立《遊民專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