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10-01 | 匯流新聞網

【完善潛水之路2-2】協會盼安全管理需制度化 綠委籲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


【完善潛水之路2-2】協會盼安全管理需制度化 綠委籲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台東報導


自由潛水近年在台灣蓬勃發展,不僅帶動產業觀光更促進國際交流,台灣自由潛水協會吳秉宥表示,自由潛水運動長期背負「高風險」的汙名,但實際上台灣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歷程只要經過專業引導,活動都相當的安全,並強調如同陸地駕駛必須避讓行人,海上也應有相應規範。民進黨立委張雅琳、黃捷及陳瑩也一致贊同,並盼新升格的運動部能夠將此項運動納入,且強調其安全議題已經迫切需要被重視,更請中央研議統籌以外,應盡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以及「自甘風險」之重要性。


張雅琳指出,隨著自由潛水與冒險性運動日益盛行,安全議題必須被高度重視,國內過去屢傳人船碰撞的憾事,更凸顯建立「人船避碰規則」的急迫性;她呼籲交通部航港局加速規劃,讓制度儘速落地,也提出「自甘風險」的重要性。



張雅琳說,日本、帛琉等國已在充分告知前提下,允許參與者承擔額外風險,台灣應研議是否能將此原則延伸至教練與學員間,讓青少年在清楚告知下參與運動,不僅能培養抗壓力,也能合理管控並保障風險。



【完善潛水之路2-2】協會盼安全管理需制度化 綠委籲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


「除了應盡速擬定人船避碰規則,長遠來看,更須解決海洋事務多頭馬車的問題。」黃捷認為,理論上海洋事務包括海洋產業及海域安全都應該由海洋委員會統籌管轄,但實際上目前的海洋事務卻採分散治理,沒有一個統籌、協調、制定政策方向的主政機關,已導致責任邊界不清,遇到產業待解難題時卻無人負責。


黃捷以自由潛水領域為例,涉及的部會繁多,包含交通部、觀光署、金管會、運動部、漁業署及教育部等,不僅繁雜更難以整合專業意見,形成一致性的規範與做法。



【完善潛水之路2-2】協會盼安全管理需制度化 綠委籲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


「台灣在人船安全距離與保險理賠責任等面向仍相對落後,而運動部升格正是契機。」陳瑩以過去經驗分享,台東擁有綠島、蘭嶼及美麗的東海岸,一直是運動與戶外活動愛好者的首選,過去在夏威夷留學3年多的經驗,以及多次前往紐西蘭與澳洲的見聞,深刻感受到這些國家在水域活動立法與安全規範上均比台灣先進許多。她進一步說明,立法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針對新型態運動與風險管理提出前瞻規劃,所有意見與需求都將納入考量,全力推動相關法案落實。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林佳和說明,冒險運動的規範應建立在3大支柱上,包括運動組織的自主性規範、風險承擔與保險制度,以及法律責任分擔。在組織方面,必須訂定安全與訓練等最低標準;保險方面除了承擔自甘冒險所致的損害,亦需兼顧健保、意外險等承保限制;法律則界定舉辦者、組織者與教練的責任範圍。核心問題在於,自願從事冒險運動者應自負多少風險,哪些能適度轉嫁,又如何避免過度干預個人自由與運動產業發展。



【完善潛水之路2-2】協會盼安全管理需制度化 綠委籲速確立「人船避碰原則」


「建立合理的責任架構及明確規則與制度,讓自由潛水在自甘風險原則下兼顧安全、文化與產業發展,從一次性冒險轉化為長遠的資產。」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協會也指出,自由潛水的安全與管理亟需制度化,政府應統籌設置浮球並規範安全區、建立國家證照制度與人船避碰規則,並將保險與認可資格連動以保障參與者。


協會同時指出,現行保險與法規責任模糊、教練管理不足,消費者常暴露於風險之中,顯示制度配套迫切需要完善;他們強調,產業推展應從教育、文化與社群影響力出發,讓風險管理與生態意識成為島國文化的一部分,並透過政府、業者與教練分工協作。


運動部全民運動署署長房瑞文表示,人船避碰規則因海域分屬不同單位管理,需由主管機關整合協調,目前航港局已研議將潛水旗避讓納入遊艇駕照考試,未來「未避讓」將列為重大失誤,全民運動署也將依協調機制配合推動;至於「自甘風險」與「國家角色」,自由潛水已列入全民運動項目,署方將持續與協會合作並推動海洋運動中心建置,但制定專法涉及層面廣泛,應由海委會主責蒐集意見,運動部將全力配合跨部會研議。


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長吳龍靜說,作為統合協調機關,將持續推動相關制度,包括協助證照建立、保險議題協調,並針對龍洞衝突事件與觀光署、地方政府合作,透過設置基裝設施區隔人船活動以降低風險;目前海上事故通報機制暢通,海巡118可即時啟動救援,岸上事故亦有消防與警政體系支援,未來將進一步研議場域利用指引,透過跨部會協調與社會討論,確保自由潛水發展兼顧安全與永續。


照片來源:莊瑞雄辦公室、台灣自由潛水協會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攜手一貫道總會、慈光協會趕製便當馳援光復 游淑貞持續整合資源助復甦


台東縣府會勘海端鄉校園災損 研商多校排水改善措施助復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