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6° )
氣象
2025-11-06 | 匯流新聞網

【何啟聖專欄】待遇不是口號:從提前退伍潮看志願役的信任赤字


【何啟聖專欄】待遇不是口號:從提前退伍潮看志願役的信任赤字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立法院預算中心最新報告揭露,國軍自 2021 至 2024 年間共招獲志願士兵 52674 人,但提前離營、未服滿最少年限者多達 12,884 人,占比 24.47%,賠償金額高達 8 億 9596 萬元。換言之,每四名志願役中,就有一人撐不到退伍。這不僅是人事數據,更是一面映照軍中信任危機的鏡子。


提前退伍並非偶發,而是志願役制度長期積累的結構性警訊。Taipei Times報導指出,2023 年申請退伍或不適服現役的軍人高達 4,172 人,離營原因以前兩項最多,分別是「職涯規劃」與「適應困難」。這些看似個人選擇,其實反映了同一個事實——軍中回報與付出早已嚴重失衡。當社會平均薪資不斷上升、生活成本持續飆高,而軍中待遇長年停滯,基層自然會問:「我為什麼還要留下?」


學者吳文中等人在研究軍隊組織文化時指出,政策制定者若無法及時回應基層需求,即使調薪也難以提升留任率。這正是志願役提前離營的深層原因:待遇不是單一誘因,而是信任的指標。


這種信任危機,在「加薪跳票」事件後更顯尖銳。2025 年修訂的《國軍役給法》原訂自明年起提高志願役每月加給至三萬元,但行政院以合憲性爭議為由暫緩編列預算、並聲請釋憲。根據中央社與The Diplomat的報導,這場「入法未入預算」的風波讓加薪成為紙上承諾,也讓基層官兵感到被戲弄。招募單位一度撤下加薪文宣,更讓「喊得響、做得慢」的印象加深。這不只是待遇落空,而是一場制度層級的信任崩壞。


然而,也正因如此,待遇的宣示效應反而凸顯了其真實影響力。根據媒體報導,2025 年七所軍校正期生報到人數達 1,687 人,創多年新高,與加薪宣示時間幾乎重疊。可見即便尚未實質調薪,「待遇改善的預期」仍能提升報名意願。反觀志願役部隊,雖然招募率維持九成上下,但提前退伍率仍偏高。軍校生看到的是「可能改善的未來」,志願役看到的卻是「一再落空的承諾」。這樣的對比,正說明了待遇與留營之間的線性關係——待遇不只是金額,更是士氣與信任的體現。


有人認為,兩岸關係緊張也可能影響士兵留任。確實,當台海軍事風險升高,心理壓力與勤務負擔都會增加,VOA報導指出 2024 年退伍人數達 1565 人,遠高於 2020 年的 401 人。然而,這些數字若無待遇與制度做支撐,壓力只會被放大。戰爭風險是外部變數,但信任赤字才是內部裂縫。當危險升高而報酬落後,離營便成了合理選擇。


因此,提前退伍潮不僅是軍隊管理問題,更是國防治理的警訊。待遇落後、政策跳票、信任失靈,三者交織出人力流失的惡性循環。要解決這場危機,政府不能再用政治宣示取代制度落實,不能再讓「為國奉獻」的口號掩蓋「待遇不公」的現實。軍人的信任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一次又一次兌現承諾、確保政策落地,才能慢慢恢復。


國防的根基不在口號,而在信任。


當國家願意信守對軍人的承諾,待遇不再是空話,士兵才會真正相信值得留下。唯有信任回來,戰力才會回來;唯有承諾兌現,國防才會堅實。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沉默的榮耀》照出民進黨的歷史錯亂:歌頌與對抗同一個對象


【何啟聖專欄】媒體知道馬英九落淚的內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