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 軍聞社
(軍聞社記者文仁臺北1日電)為滿足現今各類型手術需求,精準評估病患手術時的麻醉狀態,中科院長期致力於軍民通用科技研發,近期於「2024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推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為中科院團隊長期耕耘的技術成果,對於國防應用及民用醫療領域皆有強大的影響力及商機。
中科院表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透過演算法以0至100麻醉深度數值呈現,並與市面上BIS(Bispectral Index)數值進行比對,精確呈現患者的腦波生理指標,協助麻醉醫師迅速調整麻醉劑量,確保手術安全。
由於手術房或戰事醫療環境的裝備種類繁雜,空間的高利用性是重要關鍵。中科院團隊成功開發麻醉監測儀縮裝技術,產品可置於手掌,具有便攜式特點,並內建顯示功能,同時可與智慧型裝置(APP)進行一對多監測,讓使用者可隨身攜帶,在具有迫切與移動性的手術房場域、野戰與戰事緊急醫療、軍用訓練場域及健檢、美容醫療等多種場景中均能靈活應用。
中科院強調,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同步與麻醉科醫師合作進行臨床驗證,在手術中可有效監測患者的麻醉狀態,提升手術麻醉的精準度。此外,延伸應用在軍用訓練場域進行測試,在野戰或極端特殊訓練環境中使用,可有效降低失去知覺或昏迷的風險,應用層面多元。
中科院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 展現多元應用實力

中科院表示,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透過演算法以0至100麻醉深度數值呈現,並與市面上BIS(Bispectral Index)數值進行比對,精確呈現患者的腦波生理指標,協助麻醉醫師迅速調整麻醉劑量,確保手術安全。
由於手術房或戰事醫療環境的裝備種類繁雜,空間的高利用性是重要關鍵。中科院團隊成功開發麻醉監測儀縮裝技術,產品可置於手掌,具有便攜式特點,並內建顯示功能,同時可與智慧型裝置(APP)進行一對多監測,讓使用者可隨身攜帶,在具有迫切與移動性的手術房場域、野戰與戰事緊急醫療、軍用訓練場域及健檢、美容醫療等多種場景中均能靈活應用。
中科院強調,攜帶型麻醉深度監測儀同步與麻醉科醫師合作進行臨床驗證,在手術中可有效監測患者的麻醉狀態,提升手術麻醉的精準度。此外,延伸應用在軍用訓練場域進行測試,在野戰或極端特殊訓練環境中使用,可有效降低失去知覺或昏迷的風險,應用層面多元。
- 新聞關鍵字:演算法
最新政治新聞
-
-
採訪被稱「中國記者」 中央社記者糾正:台灣人不喜歡被稱為中國人
(6 小時前) -
罷瑤召集人賴苡任曝交保條件 律師急扯麥克風阻發言:我必須保護他
(6 小時前) -
她搶麥喊保護賴苡任!律師狠酸:您還好嗎?
(7 小時前) -
移民署「除籍補件」專案受理申請具結或延期 4月21日起至6月30日止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