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8° )
氣象
2025-07-08 | 台灣好報

五口命案主嫌15萬交保惹議、柯文哲案9月難審未決 台灣司法釀民怨!

五口命案主嫌15萬交保惹議、柯文哲案9月難審未決 台灣司法釀民怨!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台中豐原爆發震驚全台五口命案,疑因遭詐騙陷入債務壓力,全家最終選擇「滅門式」輕生,留下五具冰冷遺體與滿城悲憤。然而,更引起公憤的是,涉嫌吸金詐騙主嫌竟僅以新台幣15萬元交保,引發輿論強烈質疑司法是否過於輕縱犯罪。

對比另一件受高度關注的案件——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捲入京華城案,已歷時9個月,相關偵訊錄音日前才首次在台北地方法院開庭中播放。外界不禁質疑:同樣是引發社會矚目的案件,司法進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節奏與處理態度,這究竟是證據掌握的落差?還是制度與人為的選擇性作為?

這兩起案件,雖性質不同,卻共同揭露了台灣司法與執法體系的結構性問題。首先,豐原命案背後的詐騙集團,並非首宗導致人命的經濟犯罪,卻仍難以構成羈押主因,顯示司法機關對於「白領犯罪」或非暴力型犯罪的風險評估依舊過於保守,無法即時防堵再犯或串證疑慮。當五條人命的社會代價都無法喚起司法的強制力,人民該如何信賴司法體系能保障基本的正義?

相對而言,柯文哲案牽涉高度政治性,但經歷漫長調查與多次延期,迄今未見明確起訴,也未進入實質審理。讓人覺得政治案辦案時程一拖再拖,甚至未能讓社會看見「司法中立」的超然立場,民眾觀感趨向失望甚至懷疑。這兩起案件的落差不只反映在時間與態度上,更折射出台灣司法面臨的深層危機,對「政治高度」與「平民痛苦」的處理尺度不一,對「有權者」與「無力者」的耐心與強度也有天壤之別。

司法院與檢調機關應正視民眾對司法公平性的期待,檢討目前經濟犯罪尤其詐騙案的量刑與羈押標準,並提升重大政治案件的公開透明度。司法若失去公信,不僅無法撫平人心,更將使整個社會陷入更深的對立與冷漠!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