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10-16 | 今日新聞

名家論壇》吳崑玉/反的極限與反思

名家論壇》吳崑玉/反的極限與反思
國民黨籍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在10月13日的投票結果,以同意票86014對不同意票69934,約一萬六千票的差距,宣告不通過。(圖/李政龍攝,2024.10.13)

[NOWnews今日新聞] 罷樑失敗讓很多人氣餒,甚至開始找戰犯。國民黨全黨救一人,那為什麼民進黨都不出來強力動員?

其實比對一下歷次選舉結果,大概就會發現,綠營本盤與藍營本盤都出來了,只是藍綠結構上相差太多。這次罷免投票率50.44%,低於一般選舉約10%~20%,同意罷免票數為6萬9,934票,佔 44.84%;不同意罷免票數8萬6,014票,佔55.16%。年初的總統選舉,基隆市投票率70.58%,賴清德得票7萬6079票,得票率34.77%;侯友宜得票數8萬4507票,得票率38.63%;柯文哲得票5萬8195票,得票率26.60%。藍白加起來約有14萬2702票,得票率共佔65.23%,藍綠對比是65比35。回到2022市長選舉,謝國樑得票9萬6784票,得票率52.92%;蔡適應得7萬1354票,得票率39.01%;時代力量陳薇仲得票1萬2000票,得票率6.56%,這些票可視為第三勢力游離票,不能全當成綠的。民進黨在基隆市,只有林右昌在2014年拿過10萬1010票,得票率53.15%;2018年連任拿了10萬2167票,得票率54.14%,4年辛勞也只增加了1157票。而藍營提名的謝立功,得票8萬6529票,得票率45.85%。

換句話說,藍營在基隆的底盤就是8萬6千票,這次謝國樑全黨救一人,也不過催出底盤票而已。綠營的本盤大約7萬票,全黨沒動底盤盡出,也是這個數。藍綠鐵盤對比大約就是55:45。林右昌多出來那3萬票,恐怕只能算是林右昌多年經營出來的個人票,不能算民進黨的。所以,罷免案搞了幾個月,其氣可嘉,其情可憫,但政治現實上,也只是罷了個辛酸而已,撼動不了政治結構上的現實。

於是有人覺得,罷樑失敗,代表著明年青鳥行動大罷免立委也會失敗,我覺得倒也不一定。罷免成敗的關鍵要素與選舉不一樣,選舉不管再怎麼互砍,仍舊是「選賢與能」,但罷免卻是「反惡與爛」。罷免邏輯根本上是一種「反」的邏輯,需要喚醒人們強烈的厭惡感與仇恨值,而且需要「即期聚焦」,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效果最好。這有點像滅老鼠或打小強,在看見的那一刻情緒最高張,滿地找藍白拖,但跑掉躲不見十分鐘後,就沒那麼想消滅牠。罷樑這事若在五月投票,那過關的機率很大。問題是搞了這大半年,8月以後幾乎都在談柯P的弊案,謝的仇恨值與厭惡感就被消化掉了。換個角度看,如果今天罷的是柯文哲,恐怕過關機率會高到嚇人。再轉回國會,如果藍白惡意阻擋總預算案直至12月31日,甚至拖到明年還不給過,就是要讓賴政府無錢可用,那二月後開啟立委大罷免便有很高機率得以成功。反之,若朝野吵吵鬧鬧後能夠妥協,大罷免立委可能就不會成功。

其實,罷免案成敗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層的思維,那就是「反」這個字,雖然鼓動人心,扣人心弦,聚眾合軍,動員力強,又是媒體最愛,網路上一呼百諾,但「反」是有其極限的。年輕人喜歡「反抗」,但反完了,打倒了,樓塌了,你要建立的是什麼呢?你能帶來什麼樣的「改善」呢?人終究是要生活的,要吃飯的,要成家立業的,你一輩子都在消滅暗戀對象的情敵,對方也不見得會喜歡你啊?!「反」作為一種奪取工具非常好用,但「反」從來不能建立什麼。而當你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時,「反」的邏輯與堅持,是常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兩難困境,一種經常自我矛盾的雙標系統,兩個凡是:「凡是對手做的都是錯的,罪大惡極的;凡是自己人幹的都是對的,可以包容肯定的。」結果是,所有政黨與政治勢力,都是拿著盾牌互相推擠,揮舞刀劍雄壯威武,卻誰也無法踏前一步。就如選舉與罷免,搞了大半年,勞民傷財,最後仍是本盤對決,誰也沒有爭取到更多支持。

這不是在損罷樑團體,不純是在酸藍白兩黨,也沒在想要倡導正面價值,消除仇恨。只是,「反」這個字實在太好用,好用到台灣各個政黨,輪流執政後,都只記得和鑽研「反」的技術,而丟光了建構的耐心。民進黨是靠「反」國民黨起家的,「反」字已寫進他們的基因,但當其執政後,沒東西反了,也就不太知道要幹什麼了?於是再找個目標,「反中共」,的確是個好題目,於是繼續玩他們熟悉的政治刺槍術,裡裡外外找人來「反」,日子就可以過了。國民黨更慘,淪為在野後,以往那些專業治國的人才都沒用了,政策規劃的領導力全都不見了,只剩下「搞」與「擋」執政黨的意識,誰管你國家怎樣?只要搞垮執政黨就對了。民眾黨更悲哀,「反」的技術不如綠的,「搞」的實力又不如藍的,成天出張嘴,戰狼大葛格小姐潔的,卻又咬不死人。咬不死人的不叫「野狼」,那叫「野狗」,運氣不好遇上老廣,就進鐵鍋燉香肉了。

換言之,台灣現今三大政黨,反來反去,打得天昏地暗,滿天煙塵,都只有「反」的邏輯,卻沒有「正」的方案,或畫出國家建設的藍圖,也沒有召集眾人,系統整合,協力向一個方向前進的能力,甚至沒有如此做的動力。大家在意的無非是那幾個權力位子,搶來奪去,得到了又如何?把官員全換成自己人又如何?只是方便上下其手而已。新聞邏輯又在此間推波助瀾,沒有漏洞弊端,沒有腥羶色,那有新聞?問題是蓋房子挖地基很無聊,那有什麼新聞?於是大伙兒全去追逐聲量,爭權奪利,誰管你建設?誰在乎你的「改善」?

所以,「反」是需要有邊界的,「當你選上總統,就必須忘掉選舉。」這是杜魯門告誡甘迺迪的話,彼德杜拉克寫的。一個政黨可以靠「反」來贏得政權,卻無法靠「反」來永續執政。你看看對岸那個習包子,穩穩當當也可當個永續執政的太平首領,卻非要內鬥派系,外戰老美,把外交官逼成路邊瞄一眼就開打的8+9,現在把國家搞成什麼樣了?藍白雖然法理上可以擋總預算擋到賴清德政府什麼都做不成,但物極必反,原來的大罷免潮可能在罷樑失敗後熄火,搞過頭了卻會讓死灰復燃。用「反」的邏輯消滅掉你所有敵人,也不會贏得選民的芳心,只會等待另一個救世主出現,而那個人可能是洪秀全那種魔王。所以,執政者不是不能「反」,不能鬥,但須認清那只是工具,重點是你要推的東西夠不夠好?能不能解決人們的問題?

舉例來說,京華城是個弊案,土地被扣押了,停工是遲早的事,威京倒閉也不是政府的問題,這些都是「反」的邏輯。若換個思路,政府接管扣押,但改圖改設計繼續蓋,旁邊那個啥公園的,啥西北角的,啥老舊社區待都更的,全都一起處理一起蓋,變成造鎮計劃,蓋成社會住宅,青年社區,那不是一次解決了都市更新,又解決了住房需求?「反」完了一個爛東西,卻能「生」出一個好東西,何樂不為?

台灣要向上提升,不能只有「反」的意識,而是需要更多「生」、「造」、「試」、「養」的水磨細工。政黨競爭,也不見得只是一味的「反」,如果觀念論述夠好夠吸引人,依然可以「領導政策」,改善社會,強大國家。美國的強大,不是由於南北戰爭消滅了內部敵人,而是戰後那50多年(1865~1920),無數的發明與創新被開發出來,管理能力與工業規模被建立起來,那不是靠「反」得來的,而是靠生、造、試、養創造出來的綜合成果。

小強雖然很討厭,但打小強不該成為日長生活中的主要工作。如果不得不天天打小強,那該大規模改善的是居家環境,而不是滿屋的殺蟑屋。台灣已經算是民主自由、經濟富裕的前段班,該用的人,該動的腦,應該想的是「改善」,而不是疵牙咧嘴,怒目相向的「反」與「戰」。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單厚之/罷樑失敗,大罷免還能繼續嗎?


名家論壇》韋安/藍綠如何擺脫「義和團式統獨論戰」困境?


名家論壇》吳崑玉/推藍綠高牆、造白色巨塔 天守閣內竟是88會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