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韋安/大罷免撞川普關稅 考驗藍綠

正值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之際,台灣政壇進入藍綠對決的大罷免浪潮。(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2025年的台灣,在全球經濟風暴席捲下顯得格外脆弱。川普政府重返白宮後推動的「對等關稅重構」,如同海嘯撼動全球貿易秩序,而台灣這個仰賴出口驅動的經濟體,自然首當其衝。
正當各國政府緊急備戰、加強產業穩定與供應鏈保衛之時,台灣政壇卻陷入一場激烈內耗,一場以「大罷免」為旗號的藍綠政治對決,仍繼續社會拉入政治激情的浪潮中。
而這場黨派對決,恰巧撞上台灣經濟的生死關頭。供應鏈重組、外資觀望、關稅壓力高漲……都在考驗著政府的決策節奏與制度穩定能力。然而,國會戰場上的漫天煙硝,不僅分散焦點,更可能錯失因應危機的黃金時間。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調查,近六成民眾不支持「全面性罷免藍委」的訴求,反映出主流民意對政治鬥爭的疲憊,以及對經濟困境的深切憂慮。當經濟命脈面臨衝擊,政治若持續逆勢操作,最終將不是贏或輸,而是兩敗俱傷。
這是一場關乎制度信任與政黨生存的豪賭。誰能從政治泥淖中抽身、回應現實挑戰,誰就能在這場「風暴與選擇」的賽局中站穩陣腳;反之,一步錯,將會在「大罷免中Game Over」。
一、關稅重壓下的產業焦慮:台灣經濟的「不可能承受之重」
川普政府主導的「對等關稅」,不是單一貿易報復,而是重構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度工程。對於出口導向、供應鏈深度融入全球的台灣而言,無異於正面撞擊。
川普政府在4月宣布針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啟動「關稅重構」計畫,台灣多項出口商品被列入高關稅清單,平均稅率預計調升至32%,遠高於日本的24%、韓國的26%。雖然4月9日的公告中,美方對包括台灣在內的75個國家暫緩實施全面稅率上調,並提供90天寬限期,暫時僅以10%的稅率應對,但根本未能平息企業界的疑慮。
雖然高稅率尚未正式上路,但「已列入清單」、「設定期限」的訊號已對企業構成實質壓力。在稅率最終是否落實、是否擴大範圍仍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已開始重新評估中長期的投資佈局與供應鏈配置。即使眼下還未全面面臨32%的高稅負,市場信心已出現動搖,企業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決策風險悄然升高。
對企業而言,現在不只是「怕會被課」,而是「不敢等」。政策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最大的風險。即便當前僅以10%因應,企業普遍認為這只是「短暫平靜」,不代表風暴結束。原本穩固的供應鏈節點正在產生鬆動跡象,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地位,也因為潛在稅負與投資風險的升高,正面臨一連串骨牌效應的隱憂。
更甚者,高關稅引發的「產業鏈轉向效應」,不僅恐造成企業外移、資本出走,也將掏空台灣作為高科技製造基地的核心角色。這場關稅衝擊,不只是營收損失,而是一場對產業根基的全面壓力測試。
但當政壇仍陷於黨爭泥淖之時,政府未能及時拿出具體因應方案,企業只能各自為戰、員工只能無所適從。如果台灣不能以國家戰略高度統整應變,這場關稅重壓將化為一次歷史性的「產業失守」事件。
二、政治激情遭遇經濟寒流:民意開始說「不」
政治角力本是政黨日常,但當政治動員淹沒經濟現實,民意自然會發出警訊。
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顯示,高達59.3%的民眾不支持「全面罷免藍委」的策略,在65歲以上長者與中間選民中,反對比率更高達七成以上。即便在綠營支持者當中,也已有三成表示保留態度。
這種態度轉變說明:面對經濟壓力,人民需要的是「解方」而非「鬥爭」。當稅率提高、訂單流失、企業難以預測政策方向時,選民對罷免戰、政治宣傳的耐性正迅速消耗中。
令人遺憾的是,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陣營,目前都未能就如何因應關稅危機提出具體有效方案,導致民眾觀感逐漸傾向:「你們只想選舉,沒人在救經濟。」
政治如果無法回應民生與產業憂慮,那麼選票也將不再寬容。政治豪賭的終點,不是對手下台,而是選民用選票做出全面清算。
三、制度信任與產業信心的雙重考驗
這場關稅危機,不只是台灣貿易結構的測試,更是對政府制度能量與信任基礎的挑戰。
企業今天要做出投資決策,首要問的是:「制度穩不穩?政府撐得住嗎?」如果國家治理失焦、政策搖擺不定、政局紛亂,企業自然傾向轉往政策穩定、稅負可控的市場。
反之,若台灣能提出配套清晰的應變策略,如出口退稅、研發補助、投資保證,以及供應鏈重建計畫,那麼即便面臨外部衝擊,企業仍願意留守。
政黨不只是要贏得民意,更要扛起「制度守門人」的責任。民眾可以忍受短期經濟困難,但不能接受政府在危機中迷航。真正能贏得選民心的,不是誰鬥得兇,而是誰能撐得住、看得遠、做得穩。
四、產業根留台灣:選擇與分流的戰略分工
關稅衝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迫使企業思考是否「離開台灣」以求生存。而這種集體遷移風險,絕不能被低估。
台積電赴美加碼設廠只是開端,更關鍵的是整條供應鏈的連動,包括封裝、測試、ABF載板、被動元件、散熱模組等。若台灣無法快速提出在地配套措施,這些關鍵產業勢必陸續出走。
然而,並非所有產業都需同步遷移。我們必須區分哪些產業應「與主力客戶共進退」,哪些則可透過制度支持「穩住本地根基」。
此時此刻,更需要政府提出三項具體戰略:1.明確產業分流政策:哪些應出海、哪些應固守? 2.設立關稅緩衝與轉型基金:為短期受創產業提供支持。 3.擴展市場多元化路徑: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強化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
這不是一場企業獨行的冒險,而是整個國家能否穩住未來的戰略博弈。
五、誰把選票當最大籌碼,誰就會輸掉整場戰爭?
川普掀起的關稅風暴,是對所有民主體系的壓力測試。而台灣,正面臨一場「要選票,還是要產業」的關鍵抉擇。
藍綠都該明白:民意會在危機中成長,也會在分裂中懲罰。誰還執著於政治鬥爭,誰就會被浪潮捲走;誰能放下算計、看清時勢,誰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掌舵人。
台灣的產業不能等,台灣的民心也不會一直等待。制度信任是這場戰爭中最珍貴的資產,而這種信任,不是靠激情、標語或罷免建立的,而是靠在海嘯中能穩住方向的人建立的。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單厚之/「選錯的人,關稅145%」能撐起大罷免嗎?
名家論壇》吳崑玉/哭訴司法迫害有用嗎?
名家論壇》徐佳馨/關稅戰下,台灣房市怎麼走?
最新政治新聞
-
-
教育部擬編識讀中國威脅教材 邱垂正:助益反認知戰
(36 分鐘前) -
遭藍營群眾狂罵、潑飲料、搶麥克風 四叉貓譴責國民黨還曝有人意圖「版權攻擊」
(45 分鐘前) -
蔣萬安提倒閣 江和樹:只想自己沒顧慮百姓
(45 分鐘前) -
蔣萬安拋倒閣 朱立倫:任何有助民主方式都不排除
(4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