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4° / 24° )
氣象
2025-05-09 | 今日新聞

名家》秋末生/籃協言論審查 推薦函變人質

名家》秋末生/籃協言論審查 推薦函變人質
針對提及裁判素質的發言受到媒體提問,高雄全家海神職業籃球隊總教練費雪表示對於台灣籃球持續保持正面期待,期望能越來越好,但重點仍放在今日賽事。(圖/TPBL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籃球界日前再爆爭議,一位外籍籃球教練因為質疑裁判判決、批評其應該「下放SBL(超級籃球聯賽)」,竟遭中華民國籃球協會(以下簡稱「籃協」)以「不當言行」為由,揚言未來可能拒絕出具申請工作證所需的推薦函。

一場原本屬於技術討論的意見發表,竟演變為影響生計的「言論審查」。這不僅是協會對自身權限的錯誤認知,更是對體育組織核心價值的公然踐踏。

推薦函綁架:協會把自己當裁決機關

根據《就業服務法》及相關審查標準,外籍教練申請來台工作需符合一定條件。其中適用條文第43條明載:推薦函只是取得資格的其中一途,並非必要前提。

外籍教練除可透過單項協會推薦,亦可依據其取得的國際總會證照、教學資格或由主管機關基於推動運動發展進行專案認定。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籃協的推薦函,也不代表該教練完全無法獲准來台工作。

那麼,籃協到底在恐嚇什麼?又有何正當性可言?

推薦函本應是確認教練資格與專業背景的技術性文件,而非審查其思想、立場或言行的政治工具。如今卻被用作懲罰異議、控制言論的手段,不但違反比例原則,更將行政資源私有化,成為報復不順從者的「高級手段」。

如此操作,不僅有損協會作為最高籃球治理機構的公信力,也形同向國際宣告:在台灣,運動從業人員必須先通過言論審查,才能上場工作。

發表批評就是「不當言行」?民主體育的價值在哪裡?

對裁判水準提出批評,無論語氣如何,在運動領域本應屬於正常討論範圍,若有越界之虞,也應由所屬聯盟或紀律委員會依照制度進行懲處,而非透過協會繞過程序,以行政資源直接封殺。

這樣的操作邏輯在國際運動界幾乎無跡可尋,美國NBA、歐洲職籃、國際足總等體系均設有明確申訴與紀律流程,從未見到單項協會動用行政推薦函作為懲罰工具。


籃協不依正當程序處理爭議,反而轉而以推薦函「卡人」,不是維護紀律,而是恐嚇言論。

更令人難堪的是,這種打壓,發生在一個自詡擁有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運動本該是最能體現自由、對抗權威、展現個體能動性的場域,但當協會成為壓制異議的黑手,誰還能期待運動本身維持公平與開放?

況且,籃協若對教練言論有所不滿,大可發表立場說明、提出論證反駁,而非訴諸結構性封殺:將工作證當作壓制工具,既無必要,也極不體面。

體育署與勞動部的沉默,是縱容還是失職?

體育署作為主管機關,有責任監督單項協會依法行政、秉持中立。勞動部則為外國人工作證核發的最終審查機構,應是制度防線的最後一道把關者。

但本案中,籃協竟可單方面宣布「不當言行」即可能拒發推薦函,該事件至今已半個月過去,卻從未見體育署、勞動部即時釐清或發聲,令人擔憂整個體系的消極與縱容。

類似制度漏洞早已有跡可循。過去高中籃球聯賽(HBL)即曾出現未成年外籍球員持工作證參賽的爭議事件,凸顯出運動領域對外籍人力的管理規範仍有明顯空隙。

此次籃協挾推薦函為懲罰利器,勞動部更應正視其制度功能,適時釐清推薦函在整體審查程序中的角色定位,避免協會藉機擴權,將技術性審查變質為意識形態過濾。若不即時介入、訂出邊界,台灣運動界將淪為少數人意志的延伸空間,外籍教練或運動員卻步,最後毀掉的,是整體運動產業與環境的活力與未來。

籃協這種「不當發言即封殺」的做法,根本不是制度治理,而是權力慣性與自我防衛的反射動作。在這樣的運作邏輯下,運動無從成長,人才難以留任,國際形象只會不斷崩壞。

運動,原應是最純粹、最自由的競技場,是展現尊重、紀律與多元價值的公共領域。然而,如今卻變成行政審查與權力報復的戰場,這不是進步,而是倒退。

協會主事者若仍不自覺、主管機關若繼續失語,那麼這場荒謬鬧劇絕不會是最後一樁。更諷刺的是,若真要言論審核,相較本次事件的外籍教練,日前籃協理事長謝典霖深夜在臉書暴走式發文,那些不勘入目的文案內容,恐怕才更是對於籃協本身形象的重拳。

台灣的運動發展,要的是制度治理,不是人治;要的是保障權益,不是「封口名單」。而作為運動及工作許可函的主管機關,到底要怎樣的運動與勞權環境?是「方丈一怒,滿門皆喪」?還是「自由競技,百花齊放」?

答案,不該再猶豫。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鈕則勳/藍軍反罷 倒賴倒閣應虛實並進


名家論壇》黃創夏/大罷免浪潮即將進入艱困期


名家論壇》吳崑玉/在大罷免中欣見公民社會的成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