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9-15 | 今日新聞

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部首波挑戰

名家論壇》秋末生/運動部首波挑戰
「運動部」於9日國民體育日正式掛牌,成為行政院二級機關,首任運動部長由奧運羽球男雙金牌選手李洋接任。(圖/記者陳明安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嚴重的少子化正在動搖各級學校體育班的根基,近年來體育班學生人數成長趨緩,甚至開始下滑,這意味在母體萎縮下,許多體育班招生困難、難以編班。在偏鄉地區情況尤為嚴峻。例如台東就有一國中體育班因連續兩年新生不足15人而無法成班,下學年體育班被迫裁撤,學校只得改以社團方式延續體育發展,類似案例層出不窮,顯示傳統體育班制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體育班制度存廢之辯與改革契機

面對少子化引發的招生瓶頸,體育班制度是該堅守還是轉型,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現行體育班自小學至高中培育無數運動菁英,過去數量一度擴張至約4萬人在學,然而當學生來源日漸萎縮、部分項目斷層,維繫高強度菁英訓練的班級編制日益困難,不少偏遠地區體育班陷入「招生不足就減班併校」的惡性循環,在少子女化浪潮下,體育班正站在存廢的十字路口。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似乎終於體認到體育班改革刻不容緩。在本月「運動部」揭牌時,行政院長卓榮泰就叮囑首任部長李洋,上任後應率領團隊加速推動學校體育班改革,並以全民運動為基礎打造全新的運動政策。卓榮泰的談話等同為體育班制度敲響警鐘,在少子化衝擊下,唯有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讓體育班走出生存困境;而體育班的存廢不僅攸關台灣運動人才培育,更牽動著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童受教權,因此體育班的改革,「已不是選項,而是必答題」。

那麼,改革的方向是什麼?或許答案已很清楚:讓運動回到多數孩子的生活,而不是繼續侷限在少數菁英的專屬舞台。

運動政策轉型:從菁英體育班到普及運動社團

因應體育班困局,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核心思路是將體育班制度社團化,讓運動回歸更多學生。首先,將逐步在課程中導入第七節、第八節課作為運動社團活動時間,讓學生在下午三點課後可自主選擇參加各種運動社團,透過在正式課表中預留時段發展校內運動社團,每個孩子都能就近參與喜愛的運動訓練,不再侷限於少數運動菁英學生,在這種新模式下,學生白天回歸普通班上課,課後透過社團融入運動,將運動融入日常教育情境。

筆者認為,除了班別與課堂時數的調整外,應是同步思考如何打破學校的孤島,透過全民運動的推廣與扶持,讓社區與俱樂部進入校園。傳統上,學校的體育班往往封閉,教練也只服務於單一校隊,然而在少子化的現實下,這樣的封閉成為阻礙,未來必須是開放的,意即學校能與社區體育俱樂部合作,聘請專業教練共同指導,而校際之間能共享場館,讓學生跨校參與不同社團,甚至可以引進外部專業團體,在校園裡開設更多元的運動課程,如此一來,孩子不必因為學校規模小、資源少,就被剝奪運動的可能性。

再者,教練的角色也必須重新定位。過去教練的價值往往取決於比賽成績,升學制度加深了這種「唯獎牌論」的文化,然而在新的時代,教練更重要的任務應是推動整體參與,包括參與人數、持續率、學生健康改善,這些都應該被視為績效,而不是只看比賽結果,這樣的轉型,或許才能將使教練回歸教育本質,並讓更多孩子受益。

而很多人可能擔心,普及化會不會犧牲菁英培養?事實恰恰相反,因為沒有厚實的底盤,就不會有穩固的塔尖,在少子化的浪潮下,培養更多願意持續參與運動的孩子,正是為菁英選材創造更廣闊的母體,改革不是要拆掉菁英之路,而是要讓這條道路長在更寬廣的土壤上。

國際經驗:學校體育社團的發展與挑戰

借鏡國外經驗,可以發現學校體育走向社團化是大勢所趨,但各國在轉型過程中也面臨不同挑戰:

日本: 日本向來以課後「部活」(學校社團活動)培育學生體育實力著稱,然而隨著人口結構改變,日本體育社團正遭遇與臺灣相似的少子化危機,日本體育廳甚至預估未來30年國中參與體育社團的學生將減少約三成,團隊運動項目甚至可能減半。為此,日本也正推動將學校體育社團活動逐步移轉由當地社區俱樂部承接,但改革同樣面臨教練人力不足與經費來源等難題,這些挑戰都是日本學校體育社團改革過程中的警訊。

韓國: 韓國的學校體育兼顧菁英培養與興趣普及,體現為「特色靠學校、愛好靠社團」的雙軌模式。一方面,韓國自小學起即設立體育特色學校,由教育廳選派高水準教練進駐訓練校隊,例如光州治坪小學女排隊聘請前國手擔任教練,學生每天下午提早下課後訓練至晚間,多次在全國聯賽奪冠。這種菁英體育班制度確保優秀選手從小受到系統培養,但也伴隨學業銜接壓力和人才外流他校的隱憂;另一方面,一般學生的體育愛好則主要透過學校社團滿足:許多韓國學校利用午休或課後開設多種體育社團,由體育老師指導足球、籃球、排球等球類比賽,讓學生廣泛參與各類運動。而韓國近期也開始推動將社區體育俱樂部資源引入校園,以活化校內體育活動的改革措施,對於韓國而言,挑戰在於平衡升學主義與運動參與,如何讓菁英體系與全民運動不悖,是他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美國: 美國則走了一條與亞洲不同的道路,以學校運動隊為主體,社區俱樂部為補充。在美國,多數中學都設有種類繁多的校隊,如美式足球、棒球、籃球、游泳等,學生白天上課,課後投入學校球隊訓練和比賽。學校為運動員提供舞臺之餘,也強調學生需自行平衡學業與運動,學校通常不會因為你是校隊就降低學業要求。這套體制培養了美國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不過也有其挑戰,隨著競爭加劇,美國青少年出現過早單項專精和俱樂部商業化的趨勢,一些有天分的選手不得不額外參加校外高強度俱樂部以追求更高水平,導致普通學生與菁英選手之間的參與程度出現落差;此外,學校體育經費主要仰賴社區與家長支持,城鄉與不同社經背景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也可能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的機會。總體來說,美國經驗凸顯了學校在推廣體育上的核心作用,同時也顯示了資源分配與過度競爭可能帶來的問題。

德國: 德國則被譽為運動俱樂部王國,其學校體育與社會俱樂部體系緊密結合、相互支援。學校體育課之外的運動活動多由各類運動俱樂部承辦,青少年在校內外有充分選擇參與運動的機會。德國超過9萬個體育俱樂部遍布全國,不論競技體育或全民健身都以俱樂部為基礎,孕育出大批各級別的運動人才,學校常與在地俱樂部合作,老師、教練與家長之間密切溝通,讓有天賦的學生順利銜接到更高水平的培訓體系。

以上這些案例皆啟示了台灣,改革並沒有唯一模式,但有幾個共同原則,「降低參與門檻」、「保障弱勢學生」、「改變教練角色」,並在制度上承認運動是教育核心的一環,而非過早就硬性進行分流。

結語:把握契機,邁向永續的學校體育新局

少子化帶來的衝擊雖使傳統體育班制度岌岌可危,卻也提供了一次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學校體育的未來道路。當體育班逐漸難以為繼,我們不能只抱著「懷舊」或「延續」的心態,而必須勇敢地開闢新道路,從「少數人的菁英班」轉向「多數人的運動社團」,從「獎牌導向」轉向「習慣養成」,這不只是體育政策的轉型,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體育的意義,不只是為了幾枚金牌,而是為了培養一整個世代健康、快樂且有韌性的孩子,當我們願意把運動還給多數孩子,體育班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更成熟、正確的姿態,成為整個體育生態中的一環。

卓榮泰院長已經點出方向,李洋肩上的責任也清晰無比,這場改革不僅關乎體育的未來,更是傳統體育教育能否回應時代挑戰的試金石。若十年之後,我們能誠實地說「台灣孩子平均每週的規律運動時數,比今天翻了一倍」,那麼不管國際賽場成績如何波動,這場改革都算成功,因為真正偉大的體育,不在於頒獎台上的瞬間榮耀,而在於校園裡日復一日奔跑的身影。

少子化不是體育的終點,而是改革的起點。讓菁英的榮耀長在多數人的土壤上,才是體育班在少子化時代應有的重生之道。

當然,改革不會一蹴可幾,國際經驗已提醒我們,推行學校運動社團面臨師資、人力、經費等現實考驗,轉型過程可能遇到來自傳統觀念的阻力,然而,只要方向正確、決心堅定,困難皆可克服。體育班問題本質上是教育與體育資源的重新配置,更是體育文化的價值轉換,這樣的轉變需要政策配套,也需要整個社會觀念的跟進支持。

運動是一世代人的事業,期盼政策制定者能把握這次少子化倒逼轉型的契機,共同為台灣建立起更健康、多元且永續的校園體育制度。唯有如此,未來無論學生人口多寡,我們都能確保運動的火種在校園中延續傳承,為國家培育身心健全的新世代,也讓運動真正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活文化;而現在也正是台灣體育教育浴火重生、開創新局的時刻,唯有走出僵化的守舊思維,一個少子化下依然蓬勃的永續運動生態才能在這片土地上成形,為台灣的下一代開創更亮眼的體育未來。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邱師儀/美國民主沒那麼脆弱


名家論壇》秋末生/全民運動發展新篇章?運動部上路後契機與挑戰


名家論壇》吳崑玉/樹欲靜而風不止 賴欲休而柯不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