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9-26 | 今日新聞

別再說要爆破 史上8次處置過的堰塞湖整理

別再說要爆破 史上8次處置過的堰塞湖整理
2009年11月5日旗山溪堰塞湖空拍影像。(圖/農業部報告)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下游的光復鄉出現嚴重災情。堰塞湖在台灣並非罕見,不過過去除非有立即危險,並不會主動處理。無奈的是,這次因颱風帶來豐沛雨量,讓堰塞湖水量暴增,撤離不及而釀災。外界質疑為什麼不能提前處理?不過事實上,農業部報告指出,很多堰塞湖經判斷後無立即危險且無保全對象而採持續觀察,過去也只有4次針對堰塞湖的處置,多數都是靠開挖溢洪道。

根據農業部研究報告,國內最早的有較完整的堰塞湖紀錄為1862年的草嶺堰塞湖,從1862年開始,已發生之堰塞湖案例共計75 處,許多堰塞湖在來不及處置前就已潰決,或是經判斷後無立即危險且無保全對象而採持續觀察。

國內堰塞湖多因降雨引起,土體運動型式以崩塌及土石流為主,過去曾有4個事件8個有處置紀錄的堰塞湖,多因溢流破壞而潰壞,或藉由工程控制進行堰塞湖處置。

1️⃣ 1999年921地震

  • 草嶺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利用空拍測量、設置簡易水位觀測、地震儀、傾斜儀、孔隙水壓計,並建置微波監測系統。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劃定上下游警戒範圍,設置警告牌與木樁,啟動疏散計畫並舉辦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長達5公里的溢洪道、修築隔離土堤、簡易防砂壩與固床工,並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建立警報系統(共12處警報站)、加強溢洪道、防砂壩與邊坡植生工程、以及各支流護岸及堤防工程。
  • 九份二山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進行空拍測量、設置簡易水位觀測、地震儀、傾斜儀、孔隙水壓計,並建置微波監測系統。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在上游與下游進行水準測量、設置警告牌與木樁,啟動疏散計畫並辦理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溢流道、修築簡易固床工與簡易防砂壩,以及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強化溢流道斷面、於下游河道興建系列防砂壩、進行崩塌地穩定工程,並陸續完成堤防與護岸工程。

2️⃣ 2004年艾利颱風

  • 敏督利災害區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進行航空測量與影像處理、地形與河道調查、現場鑽探與試驗,並利用微波傳輸系統進行即時監控。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劃定上下游警戒範圍,設置警告牌,並辦理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溢流道、興建簡易固床工與簡易防砂壩,並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強化溢流道斷面、在下游河道興建系列防砂壩,以及持續進行防災疏散教育與演練。

3️⃣ 2008年辛樂克颱風

  • 草嶺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進行航空攝影測量、設置簡易水位觀測、地震儀、傾斜儀、孔隙水壓計,以及建置微波監測系統。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劃定上下游警戒範圍,設置警告牌,並啟動疏散計畫與辦理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溢流道、修築簡易固床工與簡易防砂壩,並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強化溢流道斷面、於下游河道興建系列防砂壩,並持續進行防災疏散教育與演練。

4️⃣ 2009年莫拉克颱風

  • 九份二山二號堰塞湖、雙崎堰塞湖、大甲溪上游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進行航空攝影測量、設置簡易水位觀測、地震儀、傾斜儀、孔隙水壓計,以及建置微波監測系統。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劃定上下游警戒範圍,設置警告牌,並啟動疏散計畫與辦理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溢流道、修築簡易固床工與簡易防砂壩,並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強化溢流道斷面、於下游河道興建系列防砂壩,並持續進行防災疏散教育與演練。

5️⃣ 2012年和社溪

  • 和社溪堰塞湖
    • 緊急調查與監測: 進行航空攝影測量、設置簡易水位觀測、地震儀、傾斜儀、孔隙水壓計,以及建置微波監測系統。
    • ⚠️ 警戒範圍與疏散: 劃定上下游警戒範圍,設置警告牌,並啟動疏散計畫與辦理防汛演習。
    • ️ 緊急工程: 開設溢流道、修築簡易固床工與簡易防砂壩,並進行護坡護岸工程。
    • 中長期措施: 強化溢流道斷面、於下游河道興建系列防砂壩,並持續進行防災疏散教育與演練。

報告結論指出,台灣在面對因天然災害形成的堰塞湖時,已發展出一套縝密且系統化的應變與處置策略,從早期的921大地震到近年來的風災,政府的處置核心始終圍繞著「確保民眾生命與財產安全」的核心目標,

在災害初期,會立即投入科技監測,透過空拍、GPS等工具快速評估風險,並劃定警戒區;隨後立即發布預警,並藉由定期的防汛與疏散演練,強化居民的自主應變能力。

報告也指出,台灣在工程處置上,採取「緊急與中長期並行」的模式。當堰塞湖出現時,會優先開設溢流道以降低潰決風險;待湖體穩定後,則啟動永久性的強化工程,例如興建防砂壩、進行邊坡穩定與護岸工程,以達成區域的長遠安全。



相關新聞


溢流或潰堤?李鴻源:爭學術名詞沒意義 堰塞湖還有2千多萬噸水


淹掉半個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衛星圖見洪災前後驚人變化


堰塞湖水量還有2300萬噸 李鴻源憂1狀況恐洪災重演:先別吵究責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