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2.5億噸泥沙 李鴻源:恐再生堰塞湖

國民黨立院黨團開記者會,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左1)警告,仍有約2.5億噸泥沙滯留山區,加上山壁結構不穩,一旦再遇豪雨或規模五以上地震,恐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圖/國民黨團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下游光復鄉災情慘重。國民黨立院黨團今(3日)開記者會,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警告,目前堰塞湖危機尚未完全解除,仍有約2.5億噸泥沙滯留山區,加上山壁結構不穩,一旦再遇豪雨或規模五以上地震,恐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威脅下游安全。
李鴻源指出,社會大眾雖常聽到「堰塞湖」一詞,但對潰壩危險仍陌生。他回憶,9月3日接獲內政部長劉世芳來電後,立即調閱資料,發現當時堰塞湖已蓄水6000萬噸,滿水量達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極不穩定的南化水庫,「只要溢流就一定會垮」。農業部早在7月便委託單位推算潰決時間與影響範圍,並發現下游堤防存在缺口,屬高風險地段。
他表示,9月19日已將分析資料送交內政部。政府原規劃撤離600人,但依照數據,應至少疏散7、8000人,差距反映決策難度。李鴻源強調,目前首要任務是災民安置,責任歸屬日後可透過檢調調查釐清,「公文和數字比對後,就能看得很清楚」。
談到現況,李鴻源說,目前堰塞湖仍有約5、600萬噸水,短期內沒有立即危險,但總計3.2億噸泥沙僅有7000萬噸下移,還有2.5億噸滯留山上,「再遇豪雨或五級地震,很可能引發第二次堰塞湖」。
對於風險管控,他建議國科會整合學術研究單位,對「挖除或爆破」等方案進行專業模擬,確保決策有科學依據。他提醒,下游仍有1000公尺堤防脆弱甚至有缺口,水利署應立即補強,「衝下來的不再是清水,而是含沙泥流,破壞力極強,就算不潰堤,溢堤機率也非常高」。
至於重建規劃,李鴻源認為,預警與演練機制必須加強,因為堰塞湖一旦潰決,洪水40分鐘內就會抵達部落,應變時間有限。他也呼籲修法補強《災防法》,將堰塞湖、海嘯納入規範。由於馬太鞍溪屬中央管河川,涉及兩部三署,地方縣府難以發揮作用,建議行政院成立專案管理單位,統籌跨部會整合,才能避免災害重演。
相關新聞
上萬「鏟子超人」湧入花蓮助救災 李鴻源憂嚴重後果急喊:別再去
人物/李鴻源曾是藍營倚重水利專家 任公職卻與高金素梅緋聞糾纏
溢流或潰堤?李鴻源:爭學術名詞沒意義 堰塞湖還有2千多萬噸水
最新政治新聞
-
遭掩埋13天被救出 網驚:烏龜超強生命力
(10 小時前) -
美國防戰略報告將出爐 東亞防線是否納台韓受關注
(10 小時前) -
國民黨前雲林縣議長陳清秀病逝 享壽81歲
(11 小時前) -
政院:花蓮家園支持3方案補助35萬 7日起申請
(11 小時前) -
賴總統再赴花蓮關心受災民眾 瞭解災後復原進度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