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探底 賴政府若不大破大立恐難突圍
726大罷免慘敗,似乎未敲醒賴政府的傲慢。民調持續探底、內閣改組聲浪高漲,賴政府雖偶有回應,但仍遮遮掩掩、欲改又止,讓內閣改組始終只聞樓梯響。前副總統呂秀蓮建議賴清德組成聯合政府,執政黨未置一詞,倒是引發社會熱議。面對美國關稅以及風災肆虐,台灣施政陷入泥淖,因此更需要盡快讓內閣改組,以全新面貌修補朝野關係,全力為民衝刺。反之,如果以關稅、風災藉口拖延,失去反省與決斷能力,恐怕才是最可怕的執政風險。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院備詢時,話雖謙沖卻了無新意。他說「希望未來任何人擔任院長,都能與立法院遵循憲政精神」,被解讀為內閣改組埋下伏筆,也再次凸顯行政院與立法院交惡的現實。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指出,卓揆若真有心,應多與各黨團協商,修復中央與地方信賴關係;然而眼下的「雙少數」局面,民進黨卻仍不願鬆手,自然猶如困獸之鬥。
卓內閣上任以來,不但未能發揮其柔軟姿態建立朝野合作空間,反而在一連串的強硬覆議,甚至站上大罷免宣講第一線,導致朝野關係史上最差,施政停滯不前。川普對各國政府的試煉,更讓賴政府口號治國頓時破功。國民黨立委洪孟楷點出,賴政府深陷關稅、水災與大罷免三大困境,各項民調顯示滿意度快速滑落,賴政府若仍堅持打掉雜質一路硬拚,不肯改組、不肯放權,勢必將政治空間壓縮至窒息。
呂秀蓮直言,賴清德應辭黨主席、組跨黨派聯合內閣、延攬全國人才,或可化解危機。但學者多不看好,認為賴總統個性堅執,恐難真正跨越黨派,而最多只是象徵性讓出一兩部會,以營造「開放」假象。問題是,台灣需要的不是象徵,而是破格的決心。
回顧陳水扁時期延攬國民黨籍唐飛組閣,時間不長卻開啟聯合政府先例,並幫助了民進黨順利從在野銜接執政位置。當時扁政府尚知自身政治能量不足,然而賴政府目前面對的,卻是另一種危機:朝小野大之外,一年三個多月的施政未能恐固國人團結,反而快速流失民心。其決策圈卻遲遲不願扭轉路線,若仍押注「民意會回頭」的僥倖,而不大破大立、誠意修補朝野關係並專心施政,恐怕難以挽回不斷下探的民意。
賴政府面對朝小野大是事實,處心積慮的政治算計顯然已經行不通。台灣此刻的課題是能否在全球關稅戰、極端氣候、人心離散的內外夾擊中,重拾團結向心力。一個敢於自我革命、容納異己的內閣,才能提出人民有感的政策,從關稅到救災、從房市到內需,逐一破局。反之,若內閣仍是一池不肯清理的積水,那麼民氣的潰堤,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
最新政治新聞
-
-
徐國勇接黨秘書長 吳思瑤:扮演府院黨溝通要角
(33 分鐘前) -
內定接黨秘書長 徐國勇:黨主席徵召一定要上戰場
(39 分鐘前) -
名家論壇》陳冲/A25決標十周年回看初心
(41 分鐘前) -
綠:民眾黨團擬修法救柯文哲 毀司法制度
(4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