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病外一章 社會需要的是政策解方不是情緒反擊
英國《經濟學人》以專文探討台灣經濟榮景下的潛藏風險,將諸多結構性問題概括為「台灣病」(Taiwan Disease)。報導直指新台幣匯率低估、經常帳盈餘過高,間接導致國內房價所得比攀升、財富分配不均等社會現象。重量級評論不僅讓台灣登上了國際媒體封面,更在國內引發共鳴,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從結構失衡、金融風險與社會公平的角度,剖析台灣亟待改進之處。然而,面對國際社會的觀察,執掌國家財經政策的官員卻以「講我們有病的人才有病」回應,沒有病識感的政府,令人憂心。
經濟部長龔明鑫在反駁「台灣病」時,選擇將焦點轉向外部,強調台灣是「模範生」,並將傳統產業的困境歸咎於中國大陸的低價傾銷。更令人詫異的是,他甚至使用了「有病的是講我們有病的人」,這類帶有情緒化與輕蔑意味的詞彙反駁國際重量級期刊的報導。
《經濟學人》的核心批判,並非否定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強勁,而是針對央行長期干預匯率、犧牲國內購買力以換取出口穩定所導致的結構性弊病。包括低薪、高房價、以及金融體系潛藏的風險。當官員選擇性地迴避這些台灣民眾最有感的民生痛點,只以半導體的優勢來為政府所有政策辯護時,其說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這種「口水式辯護」不僅無法有效說服國內社會,更在國際層面帶來負面觀感。國際金融市場與投資人期待看到一個理性、沉穩、具備危機處理能力的政府,而非一個「只許為君王唱讚歌、不能為蒼生說真話」的政府。當政府對不順耳的報導採取義和團式反應,這反映的是一種欠缺病識感與拒絕反省的「官員病」。
《經濟學人》的觀察與分析或許並非百分之百正確,我們也不必照單全收。但是一個成熟且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將這種國際重量級期刊的提醒視為「善意的借鑑」。可惜從政治上的監督到國內媒體一旦有不同聲音,賴政府的反應往往都是全然抹煞,甚至追殺。沒有納諫氣度也缺乏反省能力,根本是夜郎自大。
對於新台幣是否被低估,政府完全可以提出更完整的數據模型與解釋,爭取國際社會對台灣金融政策的理解與認同。以理性釐清數據之外,也應勇於面對不足。對於民眾深有所感的低薪、高房價與分配不均,政府必須承認這是「轉型中的挑戰」,並提出具體的財政、稅務或土地政策,展現改革的決心。即使要反駁,也應保持政策官員的專業與格局,以邏輯與證據說話,而非反過來諷刺報導應該去關心中國。
當前台灣經濟確實擁有半導體這個強大的大補丸,但這優勢能持續多久?半世紀前國民黨政府殿下的基礎,總不能只靠它坐吃山空。況且台灣勞工享受不到台灣經濟成長果實也是事實,不少學者專家反應,政府置若罔聞,如今卻彷彿惱羞成怒。另外,金融體系若因匯率風險而產生連鎖反應,那將不是「生不生病」,而是「能否生存」的問題。
我們期待賴政府及其執政團隊,能展現出更開闊的氣量與格局,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藉此檢視政策的盲點,真正解決「數字繁榮、體感停滯」的困境,才能帶領台灣社會邁向一個更平衡、更永續的未來。
最新政治新聞
-
-
卓榮泰:普發一萬續防詐 太子集團案應檢討
(6 小時前) -
路透:中國民用貨船與渡輪組「影子海軍」演練奪台
(6 小時前) -
裝訓部捐血活動 發揮軍愛民精神
(7 小時前) -
中國要求巴拿馬議員取消訪台 外交部:蠻橫無理
(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