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7° / 20° )
氣象
2024-07-09 | 菱傳媒

幕後/賴清德開綠燈「涉貪就辦」限期收效 檢調脫韁狂奔大刀揮向鄭文燦


幕後/賴清德開綠燈「涉貪就辦」限期收效 檢調脫韁狂奔大刀揮向鄭文燦

(記者吳政峰/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今年4月就職前,分多波公布新內閣名單,但均無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最後賴把鄭派去當海基會董事長,引發賴鄭不合傳言。有消息傳出,當時就是因為鄭文燦的「安全查核」疑有註記,才讓賴不敢輕易排位。而在賴下令「不分顏色,涉貪就辦」,並要求3個月收效後,調查局見綠燈大開,立刻強化手中貪污案蒐證,讓桃園地檢署有足夠證據敢大刀砍向鄭文燦,劈出一場滔天的政治風暴。



鄭文燦個性八面玲瓏,卻又謹慎小心,喬事情姿態柔軟,分寸又拿捏得宜,讓他除在民進黨內吃得開,擔任桃園市長期間也在地方上累積雄厚人脈與政治實力。只是「事情」只要必須「喬」,就不可能面面俱到,鄭文燦在部分土地開發案上扮演的微妙角色,讓他陷入不少爭議。



本次引爆弊端的「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工五工業區擴大方案(華亞科技園區)」區段徵收重劃案,就是諸多爭議的其中一個。據了解,調查局桃園市調處已蒐報一些鄭文燦的情資,上報調查局本部建檔,其中華亞科技園區案更已報請桃園地檢署指揮,雖然檢察官為法定偵查主體,但其實在第一線辦案的還是調查官,若調查官給的證據不足,案件未達成熟可發展的程度,就不易發動實質偵辦,因此全案的確「培養」了一段時間。



賴清德當選總統後,開始廣納新內閣人選名單,並對較適格並符合相關法令要求的職位候選人,進行背景安全查核,由國家安全局、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國防部電訊發展室、國防部軍事安全總隊、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國防部憲兵指揮部、國防部參謀本部資通電軍指揮部、內政部警政署、內政部移民署及法務部調查局等11個情治單位會辦,附加意見並彙整後,最終回到賴清德手上審閱。外傳鄭文燦當時就遭到查核「註記」。



不過,類似華亞科技園區這類案件,因爲已進入偵查階段,依「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規定不得揭露,辦案人員有保密義務,即便有註記,也只能記載空泛傳聞,不得說明全案是否正由檢方立案偵辦中。



法界、政界當時即有消息傳出,雖然安全查核報告並未載明鄭文燦的具體違失,但有政治潔癖的賴清德仍持保留態度,步步為營,最後決定先讓他出任非正式官方職務的海基會董事長,打保險牌。



令人玩味的是,賴清德也同時指示掌兵符的法務部長鄭銘謙「不分顏色,涉貪就辦」,並請行政院長卓榮泰在各首長與會的「行動創新AI內閣新閣策勵營」中下達目標,要求3個月內達到令民眾耳目一新的治安成效。



賴清德加速肅貪宣示明確,形同大開綠燈,調查局長陳白立即要求同仁強化蒐證手邊既有的貪污案件,送交檢察官偵辦;而原本已立案調查華亞科技園區案的桃園地檢署,接獲監聽譯文、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經濟發展局公文等相關事證後,為求慎重與保密,由檢察長俞秀端親自操刀,並上報高檢署檢察長張斗輝與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邢泰釗。



檢調秘密開會,拍板確定揮出大刀,分為兩階段辦案,先搜索約談涉行賄500萬元、與台塑集團有關的地主,聲押禁見3名廖姓與一名侯姓台塑前、現任高階主管獲准,一名楊姓前總經理則獲得1000萬元交保。



桃檢取得關係人的指述後,認定鄭文燦收賄的可能大增,本月5日再請桃園市調處約談,並罕見在沒有搜索的情況下,當庭諭知鄭轉為被告,以有勾串、滅證、逃亡之虞,聲請羈押禁見。



檢調砍的力道充足,刀鋒卻不夠利,桃園地院雖認定鄭文燦犯罪嫌疑重大,但因全案已有相關證據,且時間距今長達7年,6日裁定無羈押必要,改命鄭文燦500萬元交保。桃檢當庭提抗告,高等法院8日收案後火速撤銷原交保裁定,發回桃園地院更裁,桃園地院重開羈押庭傳喚鄭文燦到案後,是否會改裁定羈押鄭文燦或是命他增加保釋金,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事實上,檢調在一路綠燈且高層要求限期提出成效的情況下,近期的確動作頻頻,除了鄭文燦,雲林縣議長黃凱、雲林縣前麥寮鄉長蔡長昆、前立委廖國棟辦公室主任洪天盛等人也紛紛中箭落馬,《菱傳媒》掌握,8月檢調不排除另有一波行動,屆時是否會有其他重量級人士涉案倒台,將是賴政府肅貪成效的重要觀察指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點選下方圖片連結,加入贊助菱傳媒行列



用一罐能量飲的費用,幫記者補充戰鬥力!




幕後/賴清德開綠燈「涉貪就辦」限期收效 檢調脫韁狂奔大刀揮向鄭文燦



更多新聞:



分析/鄭文燦從政生涯最大考驗 衝擊綠營2026縣市長布局



幕後/鄭文燦涉貪案檢4度聲請搜索票 桃園地院均以無必要駁回



鄭文燦爭議事件一次看!與黑道要角關係密切屢被踢爆 從明日之星淪為發配冷衙門




菱傳媒原始網址:幕後/賴清德開綠燈「涉貪就辦」限期收效 檢調脫韁狂奔大刀揮向鄭文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