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5° )
氣象
2024-11-05 | 菱傳媒

幕後/反制廢死!藍再闢「公投綁大選」戰場 綠憂衝擊賴清德連任


幕後/反制廢死!藍再闢「公投綁大選」戰場 綠憂衝擊賴清德連任

(記者張麗娜/台北報導)憲法法庭上月作出死刑「有條件合憲」判決,外界質疑等於實質廢死,藍營內部擬發起「反廢死公投」反制。藍委羅智強提出《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擬恢復公投綁大選,被解讀是有意為2026年發起「反廢死公投」準備。綠營則憂心,一旦公投綁大選復辟,在藍白陣營操作反廢死的情況下,將嚴重衝擊總統賴清德連任之路。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4日)排審《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包括羅智強提案,明訂主管機關應於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1個月起至6個月內舉行公投,期間如果遇到全國性選舉時,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形同「公投綁大選」。藍委賴士葆則也提案,將憲法法庭釋憲結果納入公民複決的範圍,明訂公投通過後3個月內,總統或行政單位應提相對應的方案,否則就要立即提出辭職,另將公投對行政與立法機關之拘束力,自現行法定的2年延長至4年。



民眾黨則提案,公民投票案數如超過一定案數,應全部印製於同一選票,目的是為避免民眾因觀望他人領取公投票情形,進而降低公投意願;綠委吳秉叡則比照過去《選罷法》修正,要求加嚴公投的提案及連署,提案人及連署人名冊都需提供身分證發證日期。不過,吳認為該案已淪為政治攻防,要求撤案。



藍智庫民調82.7%民眾反廢死 66.3%支持公投綁大選



羅智強上月成立的「新國會智庫」,日前陸續公布有關廢死及公投等民調。在廢死部分,民調顯示,有超過82.7%受訪者反對廢除死刑,僅有12%贊成;對於大法官釋憲結果,雖然沒有宣布死刑違憲,卻對死刑審判和執行增加許多門檻,等於實質上廢除死刑,民調顯示,有高達80.5%民眾不贊成,贊成者僅12.3%。至於公投綁大選,民調顯示,有66.3%的民眾支持,僅有21.3%反對。



對於國民黨提案修《公民投票法》,企圖為2026年「反廢死公投」鋪路,綠營內部憂心,一旦恢復公投綁大選,將衝擊2026總統大選賴清德連任之路。綠委林楚茵直言,藍白陣營不甘心2024年民進黨贏得中央行政權,先是擋總預算、卡人事同意權,現在又要修法,透過公投法繼續奪權;吳思瑤批,在野黨目標是2026年選舉,以「反廢死公投」假議題干預左右選舉;賴瑞隆也批,國民黨為了政黨私利,撕裂社會進而達到選舉上的效果。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4日討論過程中,羅智強表示,事實上公投併大選,最早提出來的不是國民黨,是民進黨長期支持的理念,目的就是希望貫徹人民主權,結果只因2018年民進黨敗選,馬上對人民翻臉,就把公投法修惡,拿掉公投併大選。羅說,因為投票率大幅降低,導致公投在修法後,公投就被宣布死刑,至此之後沒有任何公投通過,甚至去年的公投年,連一個案子都沒有人提出,因為大家都知道不會過。



白委黃國昌也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支持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因為2018九合一大選慘敗,覺得這個制度對自己不利,於是2019年只花了30天「光速立法」,將《公投法》重新鎖回鳥籠,民進黨應該回頭去看一下,「你們當時在國會多數時,什麼叫粗暴?那才叫粗暴!」民進黨「換了位置就換腦袋」,莫此為甚。



2018公投綁大選亂象橫生 綠籲勿走回頭路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則重提2018年公投綁大選亂象,指2018年九合一選舉綁10案公投,造成選務大錯亂,這個亂象「大家到現在還在痛」,事後檢討,認為當年選務量,遠遠超過選務機關能成載的量能,因此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就是2019選務分流,當時立法院修法,大選與公投脫鉤,誠懇呼籲朝野立委針對這個修正案,能更審慎檢討,人民不願再看到2018年的選務錯亂重演。



至於賴士葆提案,公投案經通過後,總統或權責機關在3個月內提出實現該公投案內容的必要處置,逾期未提出者,權責機關首長應立即提出辭職。李進勇則回應,所謂要辭職是政治責任,應該是靠政治解決,而不是在法律條文裡面,「在法律條文裡面也無從解決」。



綠委張宏陸也說,2021年曾就「是否同意公投綁大選」舉行公投,最終結果是不通過,既然有公投過,也是台灣大多數民意,認為這項修法應要有充分討論。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委徐欣瑩表示,將辦2場公聽會後,再進行法案審查。



雖然藍營表明這次修法會充分討論,不會強行闖關,不過綠營仍憂心一旦藍白再度聯手,「公投綁大選」修法過關機率頗高,2026「反廢死公投」一旦上路,恐將重創對綠營總統及立委選情。



更多新聞:



獨家/山東號航母編隊出港朝台灣方向航行 國安人士:不排除聯合利劍C可能



獨家/北檢會同刑事局查百億洗錢案 聲搜前突找嘸承辦副隊長!結果竟是被收押




菱傳媒原始網址:幕後/反制廢死!藍再闢「公投綁大選」戰場 綠憂衝擊賴清德連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