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3° / 19° )
氣象
2024-08-17 | 台灣好新聞

控中選會介入基隆罷免 國民黨設「反惡罷事實專區」:正面迎戰國家機器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控中選會介入基隆罷免 國民黨設「反惡罷事實專區」:正面迎戰國家機器
(圖/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今(17)日召開「中選會無視行政倫理介入基隆罷免?揭開惡罷黑幕,正面迎戰國家機器!」記者會,立法委員林沛祥、羅智強、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等出席,宣布「基隆反惡罷事實專區」正式上線,內容包括「惡罷時間軸區」、「粉碎謠言專區」、「翻新基隆亮點全解析」、「揭開弊案遮羞布」、「下載專區」等,呼籲大家「善良選擇,1013反惡罷」,10月13日一起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力挺謝國樑,反對惡意罷免與罷凌。

立委羅智強表示,中選會公布10月13日是罷免投票日,他認為這是不善良、不公平也不厚道的惡霸行為。基隆鄉親對民進黨惡罷翻桌、輸了不服、重新惡搞的行為感到憤怒。他強調,當初民進黨與其側翼發動罷免就是為了東岸停車場,然而東岸停車場二樓以上的商場所有權就是屬於基隆,財團利用林右昌前市長怠忽職守,甚至可能是刻意放水,不將商場登記為基隆市財產的漏洞,藉此侵奪基隆市的財產。這樣惡質的財團,任何有擔當的市長都會站出來阻擋,謝國樑就是一個勇敢捍衛基隆市財產的市長,結果民進黨竟然用這個理由要罷免謝國樑?如今法院3度打臉net、民進黨以及大日公司,連三勝,請問民進黨、罷樑團體還在鬧什麼?基隆人不是好欺負的。

羅智強進一步質疑,有關罷免案,中選會有中立、公正嗎?法定40天的查對時間,硬要下行政指導就是要30天,此外,各項選舉都選在禮拜六,為何罷免日期選在禮拜天?他揭露陽謀就是禮拜六,國家機器還要再動一整天。他質疑,中選會主委李進勇是罷樑護航隊嗎?在所謂查對的過程中,用各種方式就是想要放水。他呼籲基隆市民,這不是謝國樑一個人的罷免,這次罷免是踩在基隆人厚道善良上的「惡罷」。10月13日,大家一定要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罷免票」,一起捍衛基隆市厚道跟公道的鄉親們,也避免發動惡罷的人用少數來否決一個被多數肯定的市長。

基隆立委林沛祥則表示,罷免民選首長時,應該用嚴格的檢視來看連署書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有偽造文書?政府是有查核事實的責任,但中選會在此案上,刻意地放水讓罷免案能夠成案。他分析指出,偽造部分:中選會函文說明,如果連署單中,連續筆跡相同、前後筆跡不同或是簽署欄中,如果有模糊或是蓋章,都不能視為有偽造之嫌疑,所以少寄了許多雙掛號;回函部分:過期、不回覆都算合格聯署,所以雙掛號1441份寄出去,寄回不到700份,被剔除的只有五份,而這五份是明確的說沒有聯署。他認為,理論上以比例來說,真的可以送出去2萬1千到2萬3千份,這是合理的,如果依照連署總統選舉的嚴格度來算,這是可以追究妨礙選舉或偽造文書的責任,但中選會輕輕放過,他認為是2個前任基隆市市長惡搞現任基隆市市長。

林沛祥形容這次基隆罷免案根本是罷凌案,罷免團體隊謝國樑市長的侮辱、跟騷,與霸凌有何不同?這是一場對抗罷凌的行動,如同在學校,同學好好上課,但有人抵著他們不能反抗,所以惡意霸凌,不管言語霸凌或行動霸凌。他呼籲大家要站出來,狠狠地跟這些人說no,拒絕他們的霸凌行為,因為如果不出來,下一個被罷凌的可能就是我們。

發言人楊智伃列舉李進勇操控中選會影響查核事蹟,包括2024/06/13 無理要求基隆於30天內完成查對。並要求不同筆跡應視為有效連署。2024/06/17 發函要求查對要兩兩一組,逼得基隆人力吃緊。2024/07/08 罕見以親自專人送密件,緊迫逼人。2024/07/12 李進勇親自視察基隆選委會,到現場下指導棋。2024/07/17 再次要求不同筆跡應視為有效連署,無需查詢單等。她質疑李進勇的作為不就是放水放寬嗎?為了要讓這次罷免案順利成案嗎?

楊智伃也質疑林右昌:一、林右昌拿罷免案當成新北市長選舉墊腳石。二、東岸商場基隆市政府勝訴,林右昌立刻號召子弟兵支援連署。三、林右昌爛攤子留基隆,還在肖想新北市,拉民進黨陪玩。她表示,林右昌為了自己的政治的前途不斷犧牲基隆市民的權益,令人感到非常悲哀,試問曾經在基隆支持林右昌的基隆市民們看得下嗎?

楊智伃並說明國民黨推出「基隆反惡罷事實專區」的網頁正式上線,內容包括「惡罷時間軸區」,讓大家了解惡罷起因就是民進黨護航林右昌弊案;「粉碎謠言專區」,簡易QA,回擊民進黨惡罷的荒唐理由;「翻新基隆亮點全解析」,整理謝國樑市府任內政績,市政前進不回頭!「揭開弊案遮羞布」,惡罷只是林右昌的遮羞布,五大弊案一次看!「下載專區」,用事實打破謠言,圖卡、短影音一起轉傳。呼籲大家利用專區上的資訊轉傳給所有的好朋友,邀請大家站出來支持謝國樑,一起反惡罷。

更多新聞推薦

長榮桂冠沒掛五星旗被逼道歉 民進黨:中共鼓動「小粉紅」遍地鬧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