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5° )
氣象
2024-10-31 | 優傳媒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在中美太空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台灣媒體對相關報導卻相對稀少。多數新聞聚焦於政治議題,對於中國大陸在太空領域的發展缺乏深入介紹,導致台灣民眾對全球太空科技的最新動態認識不足,難以全面掌握國際科技趨勢。(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10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三名太空人順利進入太空站,與神舟十八號組員完成交接,展開新一輪的實驗任務。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計畫卻面臨挑戰:一名滯留太空八個月的太空人返地後立即送醫,另有兩名太空人因技術故障和天候影響,需延至明年二月才能返回地球。這樣的對比,引發全球對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競爭的關注。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自主研發之路:從錢學森到火星探索

中國的太空探索始於1950年代,科學家錢學森在艱難的環境下推動導彈與火箭技術,為後續的航天事業奠定基礎。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象徵著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重要突破。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楊利偉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積極拓展太空探索的範疇,不僅專注於地球軌道,還推進月球和火星的探測。2021年,「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完成繞、著、巡三項任務,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火星著陸的國家。未來計畫包括在2028年前後取回火星上物質樣本、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建立月球科研基地。此外,民間企業也投入太空產業,推出太空旅遊服務,商業航天逐漸興起。

嫦娥計畫: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自2004年啟動的嫦娥計畫,目標是對月球進行全面探測。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繞月飛行,揭開月球探索的序幕。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釋放「玉兔號」月球車進行實地勘測。2019年,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為月球科學研究開闢新天地。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成功由月球返回,完成世界首次攜帶月球背面土壤採樣返回地球。這些樣本對地質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科學界高度關注。美國也表示希望借用這些樣本,深化對月球的理解。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美國太空計畫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美國正積極推進「阿提米絲計畫」,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重返月球,並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然而,技術挑戰、預算限制和政治因素使得這些目標充滿不確定性。SpaceX等商業公司的參與,為美國太空探索帶來新動力,但同時也面臨研發進度和安全性的考驗。這些情況顯示,太空競賽不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對科技實力和戰略規劃的全面考驗。

《外太空條約》下的太空競爭

全球各國對太空探索熱情高漲,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等國紛紛推進各自的太空計畫。太空探索的目標不僅在於科學研究,還涉及資源開發和技術競爭。

1967年生效的《外太空條約》規定,外太空不得成為任何國家宣稱主權的領域,並禁止在太空部署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然而,隨著商業航天的興起和資源開發需求的增長,條約的約束力受到挑戰。美國提出「阿提米絲協定」,試圖建立新的國際規範,允許在月球進行資源開發。中國和俄羅斯則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應在《外太空條約》框架下行動。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不僅在技術和任務上角力,還涉及國際規則的制定與未來資源的分配。這種競爭態勢,可能對太空合作與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太空探索的意義與挑戰

各國積極投入太空探索,背後有多重考量。首先,太空探索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其次,月球、火星等天體可能蘊藏豐富的資源,如稀有金屬、氦-3等,對能源和材料科學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太空探索還關係到國際地位和戰略利益。

然而,太空探索需要巨額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風險也相當高。各國需要在科技實力、資源分配和國際合作之間取得平衡,才能確保太空計畫的順利推進。

台灣媒體的報導與民眾的視野

在中美太空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台灣媒體對相關報導卻相對稀少。多數新聞聚焦於政治議題,對於中國大陸在太空領域的發展缺乏深入介紹,導致台灣民眾對全球太空科技的最新動態認識不足,難以全面掌握國際科技趨勢。

作為高度依賴科技產業的地區,了解全球科技動態至關重要。我們應以開放心態,關注全球科技進步,從中學習,尋求合作機會。媒體在資訊傳遞中扮演關鍵角色,應提供更多元、客觀的報導,讓民眾有機會了解全貌。

中美兩國在太空探索上的競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太空科技的進步,將對人類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我們應以冷靜、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些發展,不宜一味忽視或過度解讀。

期盼台灣媒體與民眾能關注全球科技脈動,培養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透過了解全球各地的科技進步,我們可以找到自身定位,為未來發展尋求新的方向與可能性。


兩岸國緯情》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