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3°
( 16° / 10° )
氣象
2025-02-03 | 優傳媒

李貴敏新思路》別讓台灣成為一葉孤舟,任憑風暴擺布


李貴敏新思路》別讓台灣成為一葉孤舟,任憑風暴擺布

在這場風暴中,台灣必須認清現實,美國的政策轉變並不會因「價值同盟」而手下留情,唯有積極規劃,才有機會在新局勢中尋得生存之道。政府必須拋開天真的「親美迷思」,制定明確的經貿戰略,確保台灣在全球貿易重塑的浪潮中,不會成為一葉孤舟,任憑風暴擺布。(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春節期間Deepseek 炫風襲捲全球,美國股市應聲下跌。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於2月1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經濟緊急狀態」,並從2月4日起對墨西哥、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雖然這項貿易政策早有跡象,但正式生效後,反制聲浪疊起,也對全球經貿秩序帶來強烈衝擊。再加上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淺碟式經濟體,受國際波動影響甚深,也使得台灣的經濟和未來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回顧歷史,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時,台灣透過兩岸三地的交易方式,仍可規避或降低風險;但自從中美科技戰興起之後,台灣產業受創頗深。加上川普高關稅大刀已揮向其重要的貿易夥伴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除了鴻海、緯創的股價隨即應聲下跌外,其他相關的台商也都哀嚎遍野。如果政府再不出手協助,而祗知拿企業當祭品,台灣的未來岌岌可危。畢竟,沒有任何企業足以自行應對貿易保護政策。何況,經濟部早知美國新關稅對台灣ICT產業,包括:高階伺服器、筆電及汽車零組件等影響重大,卻仍無所為?

反觀,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獲知美國的高關稅實施後,也立即表示:加拿大將對總值1550億加元(1065億美元,約新台幣3.5兆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以回應美國對其課徵高額關稅;中國大陸商務部也隨卻表示將在WTO提出貿易爭端訴訟;而墨西哥則表示美國時間2 月3日將公布反制措施。

至於歐盟,早就開始調整相關貿易策略,以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包括:積極與美方交涉以避免關稅加徵,以及準備在WTO框架內發起貿易爭端訴訟,或對美國進行報復性關稅措施。近年來,歐盟更強調供應鏈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擴大與東亞國家的合作,好因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時,歐洲政策圈也在討論是否應該提升對美國科技企業的監管與稅收,以作為對美國單邊關稅行動的反制。

相比之下,台灣政府一向高調宣稱台美關係穩固,甚至視美國為經濟及安全的絕對靠山。令人擔憂的是,會不會如《華爾街日報》日前在社論中引用歷史學家伯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 的一句玩笑—「成為美國的敵人存在風險,但成為美國的朋友可能致命(it’s risky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it can be fatal to be its friend.)」?這句話對台灣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美國一旦決定收取高額關稅,台灣即便是「民主夥伴」,仍難逃經濟制裁的命運。如果政府仍沉溺於「親美幻想」,不積極佈局應對策略,恐怕最終只能陷入措手不及、經貿孤立的險境。

面對這場貿易風暴,台灣必須及早籌劃,不能坐以待斃。否則,祗會加速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外移外流的速度,也讓台灣產業空洞化。此等不僅無助於台灣經濟自主性,更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斷鏈。

尤其,近來國際智庫對美國貿易戰的發展趨勢也提出警告並指出,川普政府可能將關稅範圍擴大至半導體、電子產品、電動車電池等高科技產業,並可能透過《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特定國家企業施加出口管制。也因此,政府再怎麼無知、無為、無能、無感,也該好好想想如何因應,而不是坐以待斃吧!

畢竟,美國的關稅政策不會僅針對中國、加拿大及墨西哥。而根據歐美智庫的研究,美國內部已有擴大提高關稅的對象,甚至考慮限制高科技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出口至亞洲市場。凡此意味著,未來亞洲國家必須重新調整貿易戰略,以適應美國日趨嚴格的經濟政策。

簡言之,川普的貿易戰不僅是對中、加、墨等三國的挑戰,而是對全球經貿秩序的重大衝擊。在這場風暴中,台灣必須認清現實,美國的政策轉變並不會因「價值同盟」而手下留情,唯有積極規劃,才有機會在新局勢中尋得生存之道。政府必須拋開天真的「親美迷思」,制定明確的經貿戰略,確保台灣在全球貿易重塑的浪潮中,不會成為一葉孤舟,任憑風暴擺布。


李貴敏新思路》別讓台灣成為一葉孤舟,任憑風暴擺布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