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採菊集》蔡壁如要找誰大和解?
前言:「溝通」,有它的學理基礎。溝通雙方既要彼此有一定信任度,還要具有同理心,並能換位思考;互相不以攻擊性語言指責對方的不是。但是,現今既是民進黨主動發起大罷免、且擺明就是在利用檢調加特定媒體打壓迫害柯文哲,蔡壁如明知如此,雙方又怎麼可能具有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而坐下來溝通及大和解呢?
作者/劉東皋
蔡璧如能夠找誰大和解?
民眾黨主席參選人蔡壁如在與競爭對手黃國昌進行政見發表會時,繼續推銷她的「大和解2.0」。在發表會之前,她就提出大和解的倡議,結果被罵慘了;然而,蔡壁如仍繼續在政見會上大推這項「政見」,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政見會之前一周,蔡壁如拋出「大和解」的提議,就已經被政論名嘴蔡正元痛批是頭殼壞去;蔡壁如還解釋,人民需要安居樂業,但立法院離人民很遙遠,讓國家一直在原地打轉。因此,她要帶領民眾黨,成為一個「溝通型」政黨,因為溝通對話很重要讓朝野三黨能夠坐下來攤開談。
政見會上,她又提,她倡議的「大和解2.0」有兩大前提,民進黨應停止濫用罷免制度,同時尊重司法獨立、停止利用司法系統作為打壓異己的工具。然後,她竟又在政見會上大批民進黨賴清德政府面對憲訴法的「司法騙局」、面對國會改革的「立法騙局」、以及財劃法的「財政騙局」;更痛批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司法迫害柯文哲、要帶領小草們對抗不公不義的政府。
聽不懂到底要溝通和解 或是談判宣戰
說實在的,蔡壁如講到最後,我實在聽不懂她是要溝通、要和解?還是要談判或對賴清德宣戰?她甚至還提出,若賴清德及賴政府不接受兩大前提,她就要支持罷免不適任的民進黨立委,還要提案修憲、罷免賴清德。套一句港星周星馳的一句電影對白名言:「妳搞得我好亂呀」!
首先,所謂「溝通」,有它的學理基礎。溝通雙方既要彼此有一定信任,還要具有同理心,並能換位思考;互相不以攻擊性語言指責對方的不是。但是,蔡壁如既提出兩大前提,就表示她也對民進黨政府濫用罷免制度的不信任,也明瞭民進黨利用司法系統打擊異己、迫害柯文哲。而既是民進黨主動發起大罷免、且擺明就是在利用檢調加特定媒體打壓迫害柯文哲,雙方又怎麼可能具有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呢?
溝通既不可能,又如何坐下來談和解?更何況,還沒有和民進黨談大和解,就在政見會上表明,若不接受兩大前提,就要支持罷免不適任的民進黨立委,還要推動修憲讓人民可以罷免總統賴清德。如此語帶威脅又指責對方搞司法、立法、財政騙局;這到底要怎麼邀對方坐下來喝大和解咖啡?
思緒口才有缺憾 邏輯前後不通
實在說,很不願意公開說,蔡壁如的思緒與口才說遠不及黃國昌。或許,蔡壁如會反駁說,她的口才可能不如黃國昌,但能力不輸黃國昌。問題是,口才不好不能是邏輯不清的理由。如果邏輯不清也不通,說有多大能力,自然讓人相當存疑。
多年前在《新新聞》周刊任職時,有次專訪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聊及時任總統的馬英九為何召開記者會時,總讓人有卡卡不順暢的感覺?國政上也引來「拙笨」之評。我問胡志強,大家都認為胡的口才好,馬英九是否欠缺這方面的訓練?胡志強一手指著他自己的腦袋說:「口才好不好,和這(腦袋)裡的東西有關係。」
胡志強的意思應指,如果一個人腦袋多裝一點東西,口才或邏輯總是會順溜一點。
當然,口才好的人,也可能是巧言佞色或奸詐好耍嘴皮的人。重點是,一個人有沒有「真心誠意」。如果溝通雙方或一方心存狡詐、惡意,根本不可能有溝通的可能。
在修習管理博士班時,我的指導教授謝安田博士上課時即曾說:「如果溝通三次還無效就不用溝通了」,因為對方根本就無心要溝通。
一方若心存惡意 根本沒有溝通的意義
剛好那段時間在大學兼任管理課程,某次在報紙媒體上看到一則小小的社會新聞,內容記載,一位傳統產業的台幹長年在大陸,常三個月、半年才休一次長假回台灣。某次他回台,老婆一直和他吵架,他心想,自己長年在大陸不免虧欠老婆,導致太太心情不好,因此不斷的耐心和太太「溝通」。然而,他太太仍然動不動便和他大吵,最後,兩人不得不以離婚收場。但才辦妥離婚不久,太方就和「另一位老王」結婚了。
我在上課便常以此「個案」告訴學生,溝通是雙方都有意願、且還有善意要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才可能進行溝通。只要有一方存心不良,溝通就不可能有意義。
如今,民進黨自恃握有行政、司法大權,硬要將國會各項改革法案栽贓給在野黨;柯建銘如瘋狂般幾乎每天硬拗硬掰、扣國民黨與民眾黨大紅帽,連最讓非綠民眾看不起的立委之一沈伯洋,都說搞大罷免的目的之一要趕走黃國昌。在如此欠缺信任、掌權者狡詐乖張、手段卑劣情況下,蔡壁如要找誰喝大和解咖啡呢?
明知要和鴨霸的民進黨執政團夥溝通既不可能,大和解也就不可能;蔡壁如自己提出大和解前提來要求民進黨和賴清德,更不具有現實上可實現的意義;其前後思維邏輯顯得極為矛盾,卻還要拿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的「大和解」倡議為自己背書!在聽完蔡壁如的政見發表後,實在讓人很無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最新政治新聞
-
-
新丁粄不是紅龜粿 盧秀燕教你美食辨識法
(29 分鐘前) -
分屍案因預算被砍不挖化糞池?藍委說話了
(32 分鐘前) -
《選罷法》覆議案藍白合作 60:51 政院三連敗
(37 分鐘前) -
彰化溪州公園森林區投千萬改善木棧道 王惠美:滿滿芬多精媲美溪頭
(5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