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5° / 15° )
氣象
2025-02-20 | 優傳媒

王向偉真話中國》中國不應只是旁觀者,是時候“精兵減政”了


王向偉真話中國》中國不應只是旁觀者,是時候“精兵減政”了

龐大的官僚機構已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最大障礙。中國許多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已無力支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AI的崛起和像DeepSeek AI廣泛應用有效縮減文山會海,並促進部門和機構之間更順暢的溝通。這些問題,若要精兵簡政,北京是時候採取果斷行動!(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一場美國式“文化大革命”正在美國如火如荼全面展開。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及其億萬富翁盟友埃隆·馬斯克對聯邦官僚機構發起的“瘦身”戰爭,許多熟知現代中國歷史的觀察家,包括筆者在內,不禁看到了與1966年至197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相似之處。

近59年前,毛澤東因多種原因發動了這場動亂,其中之一是他擔心中國正成為一個精英主義國家,忽視了老百姓的利益和福祉。他動員了主要由高中生和大學生組成的紅衛兵,攻擊全國各地的政府官僚機構。隨著中國陷入癱瘓和混亂,毛澤東豪邁的說“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相比之下,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派出了一支由20多歲年輕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其中包括一名19歲的工程師,以“最大化政府效率和生產力”的名義接管聯邦機構及其機密資料。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對國家來說以失敗告終。美國式的運動將如何收場仍是未知數。

毛的紅衛兵無法與馬斯克的年輕工程師相比,後者擁有AI和技術實力來精確定位和解決政府支出中的浪費和低效。據媒體報導,他們已經做得相當不錯,裁員或停職了近一萬名聯邦員工。

令中國官員和媒體高興的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政府的對外援助組織和美國軟實力的主要推動者,其預算為420億美元,已成為第一個被砍掉的主要部門。中國官員指責USAID資助全球各地的媒體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抹黑”中國。

但中國官員不應僅僅滿足於作為旁觀者看熱鬧。相反,他們應該受到啟發,深入審視中國各級臃腫低效的官僚機構。繁文縟節已成為中國採取有效措施振興疲軟經濟的最大障礙之一。

在過去的十年裡,隨著中國領導層呼籲對社會各階層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中國的官僚機構變得更加繁瑣、管得過嚴,複雜和阻滯。例如,民營企業家長期以來抱怨在市場准入和法律保護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無法與國有企業同等對待。

解決方案?中央在國家和地方層面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官僚機構,名為民營局,目的是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援。但許多企業家仍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平等對待的環境,而不是多一個婆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領導層公開承認,繁文縟節阻礙了政府政策的實施和經濟復蘇。在過去四年裡,一場打擊所謂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運動在全國數百萬官員中轟轟烈烈展開,但成效似乎不大。這場運動由習近平主席的辦公廳主任蔡奇主持,突顯了領導層對這一工作的重視。

到目前為止,這項運動旨在減輕地方官員的負擔,表現為文山會海。 基層官員經常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填寫各種機構要求的重複資訊表格,或接待走過場的檢查團,幾乎沒有時間履行職務。但政府只是治標不治本——日益臃腫的官僚機構裡的官僚們為了保住工作而敷衍了事。

北京是時候採取果斷行動了,有以下幾個很好的理由。首先,龐大的官僚機構已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最大障礙之一。其次,中國許多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已無力支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包括教師)的工資。第三,AI的崛起和像DeepSeek AI助手的廣泛應用可以有效縮減文山會海,並促進部門和機構之間更順暢的溝通。

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會嘲笑,質疑北京為何在加強黨的領導之際要刀刃向內,無異於與虎謀皮。其實,黨的歷史可以證明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早在1940年代,毛澤東就指明方向。1941年,在抗日戰爭期間,毛發起了一場著名的“精兵減政”運動,因為在共產黨控制的地區,臃腫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吞噬了大部分預算。

北京還可以從鄰國越南那裡得到啟示。該國新任黨首蘇林(To Lam)公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畫,進行體制改革和精簡黨政機構,旨在消除職能重疊,提高部門和機構的績效。在過去的40年裡,越南被認為在改革和開放方面追隨中國的腳步。現在看來,它的小兄弟正在指明大刀闊斧,精兵簡政的方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王向偉真話中國》中國不應只是旁觀者,是時候“精兵減政”了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於2022年10月底告別,2023年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重回香港踏上新聞教育的新征程,為所鍾愛的新聞事業教書育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