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緯情》從坦克圖案到裸體攝影展,我在北京798親歷的藝術衝突
北京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大山子,原為國營798廠等老廠區,乃50年代初蘇聯援建、東德設計和建造重點工業項目。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遷校,在搬進新校前先遷至798附近工廠,無意間聯繫了798廠區與藝術文化的關係,為這個舊廠區賦上新意義。(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2025年3月底,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再次迎來中國國際時裝周。熟悉的季節,熟悉的場地,而我,卻只能隔著螢幕遙望。那種情緒,如潮水般湧上心頭,說不清是懷念還是遺憾。
因為那裡,正是我2012年重返北京後工作的地方。包豪斯(Bauhaus)式建築挑高的空間與寬闊的立柱結構,以及弧形屋頂與北向傾斜的鋸齒形玻璃天窗所形成紅磚牆、灰煙囪、巷弄裡的畫廊與咖啡館,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我都熟悉得像記憶裡的老朋友。
從機密工廠到創意地標
其實,中國國際時裝周的主場地不在798,而在緊鄰的751園區。798與751,這兩串數字聽來毫無意義,卻是冷戰時期留下的時代密碼。當年,中共為掩人耳目,將一批軍工電子廠區以數字編號命名,這些「7」字頭的工廠群散布在北京東北四環外。
如今,全球知名的LCD面板大廠京東方,正是從這片土地起家。
798是電子工廠的核心區,而751則提供水電與能源的支援。如今751園區中央那座巨大球形建築「大罐」,原本是儲存天然氣的容器。當年蒸汽轟鳴、煤煙四起的場景彷彿還在耳邊,如今卻早已換成了模特兒踏步與鎂光閃爍的節奏。
751園區原本是儲存天然氣的容器。(圖/取自網路)
在798工作,是我與藝術最靠近的時刻
回到北京,對我而言是一場重新啟程。老闆是個地道的北京人,說話總是含蓄:「周三上午見,周五下午碰一面。」不喜歡定死時間,怕讓客戶趕;而客戶也習慣體諒,大概在上午十點,或者下午兩點半來拜訪我們。
經常會有兩組客戶在同一時段到訪,老闆便說:「你先帶一組去798轉轉。」就這樣,798成了我辦公桌以外的第二個辦公室。那些斑駁紅磚的巷弄、掛滿裝置藝術的畫廊外牆,每天都在變化,卻又保留著一種不變的骨架與氣息。
馬克杯上的記憶與沉默
在我第一次來北京工作時,798尚未被觀光客佔領,我就時常獨自前往探險。園區約一平方公里,若每個工作室都細細走看,看上兩三天也不嫌多。我最喜歡的,是那些沒有掛名的小空間。有一次,我走進一間只賣馬克杯的工作坊,每只杯子上的圖案全是手繪的——坦克、天安門、紅旗、群眾,一眼就看得出來,這位藝術家想說什麼。
後來我帶幾位大陸年輕朋友來看,他們站在那些馬克杯前笑說:「這藝術家真會聯想,居然把和平的天安門和坦克放在一起。」
我只是靜靜地笑。他們眼中的「和平」,與我們記憶中的歷史,終究是兩條交錯卻難以重疊的軌跡。
革命語言與裸體藝術的衝撞
798讓我難忘的,不只是創作,更是那份衝突與自由。
有一年,我走進園區中央廣場那座典型的包豪斯式的廠房,四面牆壁仍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毛主席萬歲 萬萬歲」。而在那句標語的正中央,赫然掛著一幅性感女性全裸的人體攝影。
中央廣場那座典型的包豪斯式的廠房,四面牆壁仍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毛主席萬歲 萬萬歲」。(圖/取自網路)
紅色口號與裸體影像的並置,不只是視覺的衝突,更像是思想上的碰撞。這個畫面後來被外媒報導,成為中國社會變遷的象徵,也讓798從此聲名大噪。人們開始說:「來北京,看過去去故宮,看現代來798。」那句話,也從那時開始傳遍全球。
商業與藝術,始終拉鋸
2012年我重返798時,心裡始終惦記著那間馬克杯的小工作室。我循著記憶中的巷子尋找,廠房還在,但展品已經全然不同。藝術家早已搬離,取而代之的是燈光明亮、陳設規整的商業展覽。
租金高漲,一平方米每日要價兩美元以上。租下一個空間展覽一週,費用動輒上千美金。於是,藝術家離開了,精品品牌進駐了,越來越多人說,798變了,味道淡了。
但對我來說,那些曾經的光與影、畫與杯、創作與沉默,才是真正的798。它們是這個地方的靈魂,也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風景。
在751,我看見服裝也能是一場無聲的劇場
相比798的畫作與裝置,751更像一座大型的時尚實驗室。大罐成為最重要的表演空間,圓形、無柱、空曠,舞台搭設毫不費力。每逢中國國際時裝周,各路設計師、模特兒、藝人齊聚於此,這裡就像一場熱烈而短暫的嘉年華。
798·751園區舉辦“藝啟新年·2025藝術跨年之夜” (圖/取自網路)
我與751園區的工作人員關係像鄰居般熟悉。每當客戶來訪,只需一通電話,他們便會派出電動遊園車載我們穿梭在798與751之間。有時看展,有時看秀,時裝週的表演入場也不必擔心,熟門熟路的朋友早就為我們安排妥當。
那幾年,創意與設計幾乎滲透了我的生活,每一次呼吸裡都有靈感的氣息。在那些充滿鐵與光的空間裡,我彷彿真實地參與了一場時代的變革。
我懷念798,也懷念那個努力重新開始的自己
今日的798與751,或許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的模樣,但那份衝撞與激盪,那種在鋼鐵與靈魂之間游移的氛圍,依然深深烙印在心裡。
每當我看到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新聞,或朋友提起北京,我總會不自覺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在798看見創作的真誠,在751見證服裝的靈光,那些日子,真的像一場夢,鮮明而真實。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
最新政治新聞
-
-
美國防顧問:台無法維持GDP10%軍費 應與美同達3.4%
(1 小時前) -
中國籲舉報台獨幫凶 美:典型恐嚇行動、續支持台灣
(1 小時前) -
中國擁強大斷電纜裝置 美:對手應明白中斷電纜風險
(2 小時前) -
雄哥小唱》亞亞、王定宇、辜寬敏、吳澍培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