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1 | 優傳媒

兩岸國緯情》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


兩岸國緯情》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

二十多年過去,從一份報紙到一場演講,我見證了中國資訊從封閉到擴張的過程,也目睹了國際話語權爭奪的起落交替。如今這場中美貿易戰不只是新聞,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各國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誤解彼此。(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祭出34%的高額關稅,讓原本平靜的國際經濟掀起巨大波瀾。中國大陸立即反擊,美國政府則進一步威脅將關稅提高至125%,中國大陸也毫不示弱,加徵對美商品84%的關稅,並限制稀有金屬出口,禁止某些美國企業進入市場。全球焦點頓時集中於這場空前激烈的貿易對決。

這場貿易戰,表面上是關稅與經濟政策的爭鋒相對,實則背後蘊藏著地緣政治、技術爭霸與意識形態的深層角力。對許多關注國際新聞的觀察者而言,這場戰役猶如一齣多幕劇,開場才剛拉開,高潮未至,結局難測。

初到北京的日子

這樣的局勢,讓我想起當年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那時候,在大陸若想了解國際新聞,得靠一份特殊的報紙——《參考消息》。這份原為大陸政府內部參閱的刊物,後來才對民間開放。我每天都會買上一份細讀,看看外電如何報導有關中國的事務,外媒如何講述世界局勢的變化,有時會引用台灣新聞的片段,會讓我有種漂洋過海的親切感。

與其說《參考消息》讓人了解世界,不如說它提供的是一扇有濾鏡的窗。我總在想,若沒有更直接的資訊渠道,北京的民眾又怎能真正掌握世界脈動?


兩岸國緯情》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

911事件的震撼與啟發

2001年9月11日,我坐在租屋處盯著電視畫面,看著紐約世貿中心遭遇恐怖攻擊,整個夜晚我幾乎無法闔眼,想著飛機襲擊美國大樓的畫面。但第二天一早走進辦公室,迎接我的卻是毫無波瀾的氣氛。同事們對這場震撼全球的事件幾乎一無所知。我告訴同事發生了何事,但有人甚至懷疑:「這是真的嗎?新聞上怎麼沒講?」

那一刻我才明白,資訊封閉不只造成知識落差,還讓人與世界隔絕。我的同事們並非不關心國際,而是無從得知。這一事件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國際新聞自由化的轉折

或許正因如此,沒過多久就傳出大陸中宣部放寬國際新聞的審查規定,各家媒體得以自由引進外電報導。這一改變,迅速在媒體圈發酵,報紙上的國際新聞版面與日俱增。起初,我以為這只是短暫的開放,沒想到竟成為一種新常態。

一時間,國際新聞從稀缺資源變成舖天蓋地。甚至一些小國內部的政局異動,都能佔據顯著版面。我開始察覺,一種不同以往的輿論氛圍正在成形。

報攤上的黑山共和國

記憶中最有趣的事情,是2003年南斯拉夫解體的新聞接連登上大陸各家報紙,連篇累牘的大幅報導。我原本對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大陸翻譯成黑山共和國)的事毫無興趣,但因為報紙連日不斷報導,天天看到「黑山」映入眼簾,我逐漸對黑山共和國的歷史與處境產生好奇。甚至一度還上網查了資料,想弄清楚這片小國為何登上報端主角。

這也讓我體會到,媒體的選擇本身就能影響人們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終將轉化為某種觀點與態度。

《環球時報》的誕生

在這樣的氣氛下,《環球時報》橫空出世。這份標榜報導全球熱點的報紙,以挑釁、誇張的標題快速擄獲讀者目光。雖然它是某企業投資,但因使用人民日報社裡的刊號,所以許多人誤以為它是人民日報的一份子。我曾經問過一位《人民日報》的記者:「怎麼放任它用那麼誇張的語氣?」他苦笑著回答:「它是市場化操作,自負盈虧,標題不聳動,怎麼賣得出去?」

每次經過書報攤,我都會被它的頭版標題吸引目光,有時甚至會因為好奇買一份回家。雖然知道它的語調有時偏頗,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改變了不少人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


兩岸國緯情》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

民間與學界的雙重回響

北京是一座對政治與時事格外敏感的城市。那段時間,無論在地鐵上還是便利商店旁,總能聽到有人討論國際局勢、批評外交決策,有些評論甚至讓我這個北大國關博士生都覺得自愧不如。

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廣泛討論,不僅反映在街頭巷尾的日常對話,更延伸進了學術殿堂。當時我在北大修課,冷戰史是我們課堂上的主旋律。老師們研究美蘇博弈的種種細節,重建當時的戰略布局。社會與學術間的回音,讓我覺得整個國家的注意力正逐漸轉向國際。

這樣的氛圍也讓我反思,資訊的擴散不僅提升了民眾的關心程度,也讓教育體系的研究方向與時俱進。從地鐵裡的即席評論,到課堂上的縝密推演,那是一段民智初開、思想互動的特別時光。

「和平崛起」的語意爭議

還記得有一次,大陸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某次演講中提到「和平崛起」一詞,引起了全球各地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認為崛起的過程一定是使用武力來擴展,所以覺得大陸可能會引發戰爭。教授上課時也特地提到這個用語對於中國形象的損傷。

授課教授陳述這事時,頗有文人相輕之感慨,他們知道該演講稿是誰寫的,直言他不該把個人的理論變成領導的話,衍生出這麼大的風波,也批評世界對於中國的不認識,他說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後,領導要參加的活動太多了,不可能每篇演講稿都琢磨再三,許多演講稿都是前兩三天叫某個文膽寫,領導拿了講稿就直接念,所以聽聽就好,不要太認真。但他也指出兩會報告,幾中全會的報告,因為要列入歷史文件,各部會會相互討論,仔細推敲,這才是要注意的文件。

教授還說為了和平崛起改成和平發展,光是在全球各地的宣傳費加起來,他看看我說,講個不客氣的話,都可以把台灣的某個邦交國買下來了。

無聲戰火正悄然燃燒

二十多年過去,從一份報紙到一場演講,我見證了中國資訊從封閉到擴張的過程,也目睹了國際話語權爭奪的起落交替。如今這場中美貿易戰不只是新聞,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各國如何理解彼此、又如何誤解彼此。

我們或許無法預測誰會在這場對抗中贏得最後勝利,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歷史正在發生,我們不應只是觀眾。思考與記錄,才是身處局中的人,唯一能留下的重量。


兩岸國緯情》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 台灣人觀察筆記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