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7 | 優傳媒

兩岸國緯情》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兩岸國緯情》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中國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時,有德媒形容這是「黑船來襲」——借用19世紀美國艦隊迫使日本開港的典故,暗示中國電車大軍突襲歐洲汽車傳統重鎮。從當年參與新能源車推廣,到今天見證中國電動車席捲歐洲,我深刻感受到:世界正被重新定義。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新格局。(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一場牽動全球電動車產業未來的重要談判,歐盟與中國同步釋出訊號,將以創新的「價格承諾」機制,取代原先劍拔弩張的高關稅政策。這場轉變不只是貿易策略的技術性調整,更象徵著在地緣政治動盪、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中歐雙方正試圖尋找一條「競爭中有合作、博弈中有妥協」的新出路。

親歷產業轉折:我與中國電動車的相遇

當年我在北京工作時,曾協助公司投標北汽集團新能源車的品牌宣傳片。雖未中標,但卻因而與北汽新能源部門建立起長期聯繫,也間接讓我見證了一段電動車產業的精彩蛻變。那時的中國電動車技術尚處摸索階段,續航里程僅120公里,市場反應冷淡。

但隨著與北汽同仁的長期互動,我看見他們一步步推進電池效率、車載科技與智能駕駛,並信心滿滿地談起未來將達成500公里以上的續航力。如今,這一切不再是夢想。對我而言,這不只是旁觀者的觀察,更是一路走來的同行與共振。

歐盟高關稅之後:「價格承諾」登場

2024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聲稱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免於遭遇「補貼傾銷」。但這項政策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車價飛漲、銷量下滑,連德國本地車廠也叫苦連天。

如今歐中雙方轉向「價格承諾」機制,意即中國輸歐電動車需設定最低售價,避免低價競爭。這不僅避免了進一步貿易衝突,也讓市場維持公平競爭,為中歐合作創造更多空間。

電動車走進生活:北京同事的真實故事

在北京,買燃油車得先搖號,中籤後才能購買,許多同事搖了幾年都落空,轉而投入免搖號的新能源車懷抱。一開始大家都擔心充電設施不足、車輛開不遠,但幾年下來,這些疑慮早已煙消雲散。

疫情期間,我與一位北京老同事微信閒話家常,他表示他剛從北京開電動車跑了一圈內蒙、遼寧、河北,沒遇到任何問題。高速公路休息站設有快充站,還附咖啡廳與便利商店,讓人一邊充電一邊補充精神。他笑說:「比油車還省事,還能領補貼,太划算了!」這番話,道盡中國電動車普及的真正關鍵:不只是技術,更是政策與基建齊頭並進。

電動車的歐洲趣事:文化差異化為行銷亮點

蔚來汽車進軍挪威時,當地人對「換電池模式」嗤之以鼻:「誰會願意把新電池換成舊電池?」結果蔚來直接在奧斯陸市中心建了一座「牛屋」(NIO House),提供免費咖啡、辦公空間,甚至瑜伽課。挪威車主逐漸發現:換電3分鐘比充電30分鐘香多了,尤其是在零下20°C的冬天。一位車主在社交媒體寫:「我原本是為了免費咖啡來的,現在卻成了換電信徒。」

長城旗下歐拉好貓(ORA Funky Cat)憑藉復古造型登陸歐洲,法國女性用戶瘋狂追捧。巴黎一位時尚博主拍視頻說:「它比Mini Cooper更可愛,價格只有一半!」但交付初期鬧出烏龍:法國車主發現車機系統默認語音是中文,喚醒詞「你好,歐拉」讓全家跟著學普通話,意外引發TikTok挑戰熱潮。

中歐合作的新機會,台灣不可缺席

根據國際數據,全球前20大電動車品牌中,中國企業占了11席。德國租車巨頭Sixt更下單10萬輛中國車。面對如此變局,歐盟也不得不調整策略,朝「競爭中合作」靠攏。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次重要的彎道超車機會。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感測器與車載系統研發實力,若能與中國車企深化合作,將為台灣創造龐大的出口與就業機會,並擴大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從「黑船來襲」到中歐攜手

中國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時,有德媒形容這是「黑船來襲」——借用19世紀美國艦隊迫使日本開港的典故,暗示中國電車大軍突襲歐洲汽車傳統重鎮。


兩岸國緯情》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圖/取自網路)

但今天的局勢早已不同。歐中選擇用對話取代衝突、用價格承諾取代貿易壁壘,反映出在產業轉型與地緣角力之中,合作才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出路。

從當年參與新能源車推廣,到今天見證中國電動車席捲歐洲,我深刻感受到:世界正被重新定義。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新格局。

這場中歐談判不只是數字與關稅的較量,更是新時代產業合作的試金石。對台灣來說,如果能抓住電動車供應鏈的跳板,不只是產業升級的契機,更是確保我們在下一個全球經濟浪潮中不被邊緣化的重要關鍵。


兩岸國緯情》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