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1 | 優傳媒

李貴敏新思路》經濟成長不保三,十五萬人恐失業!你準備好了嗎?


李貴敏新思路》經濟成長不保三,十五萬人恐失業!你準備好了嗎?

台南一位主婦無奈地說:「以前一千元能撐三天,現在兩天就沒了。」便當從70、80元漲到120到150元,早餐從50元變成70元。這些都不是錯覺,而是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的現實。當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經濟困境就不再是數據波動,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力。(圖/取自網路)

作者/李貴敏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政策,全球貿易局勢瞬間翻湧。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據此針對台灣經濟發展提出三種情境預測,分別為:樂觀的2.85%、中性的1.66%、以及最悲觀的僅0.16%。從這些數字中,我們讀出的不只是經濟模型的模擬,更是一個警訊--風暴正悄然逼近,波及的不只是經濟學者的報表,而是你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以及那份不知何時會來的工作機會。

或許有人會疑惑,經濟成長少了1%,真的有那麼嚴重嗎?經濟學上有一條被反覆驗證的「奧肯法則」指出:當實際經濟成長率比潛在水準低1個百分點,失業率將上升約0.4%。以台灣約1,200萬名勞動人口計算,0.4%代表4.8萬人。換句話說,若經濟成長率從主計總處預估的3.14%滑落至中經院預測的最悲觀情境0.16%,就可能新增近15萬人失業。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計算,而是15萬個家庭的收入中斷、生活支柱動搖。

這樣的衝擊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台中某汽車零件廠,長年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近期因關稅不確定性導致訂單驟減三成,裁員名單已悄悄展開。桃園一家電子代工廠,曾靠轉單紅利迅速擴產,如今也關閉了部分產線。如今,失業不再是外國的事,而是台灣多數家庭晚餐桌上討論的焦慮話題。

更糟的是,這些工作一旦流失,很難回來。在高關稅、低信心的環境下,撐不住的行業,直接選擇停業,其他則可能選擇凍結招募、延後投資、削減營運規模。無論如何,對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找到第一份正職工作難如登天;對中年勞工而言,轉職與再就業更像一場逆風行走。更有一群「無聲的失業者」,他們沒有勞保,無法領取補助,早已悄然退出正式職場,在外送平台、臨時工與非典型就業之間游移。

與此同時,物價早已悄悄爬升,成為庶民生活中最沈重的負擔。台南一位主婦無奈地說:「以前一千元能撐三天,現在兩天就沒了。」便當從70、80元漲到120到150元,早餐從50元變成70元。這些都不是錯覺,而是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的現實。當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經濟困境就不再是數據波動,而是日復一日的生活壓力。

首當其衝的,往往是青年與中高齡族群。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24年台灣整體失業率為3.38%,但20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1.62%,是整體的三倍以上。他們大多剛離開校園,學歷普通、經驗不足,卻對未來懷抱期待,卻屢屢碰壁。而45歲以上的中高齡勞工一旦被資遣,多半難以回到原本的崗位,只能兼差勉強維生,生活品質不斷下滑。

經濟成長率的下滑,不只代表企業營收減少,更會逐步瓦解整個社會的信心。消費不振、投資保守、房市觀望,形成骨牌效應。一個看似微小的預測修正,背後卻可能是產業緊縮、資源外逃與民心動盪的開端。

在全球動盪不安之際,其他國家早已迅速出招,而我們,卻似乎還在數字與模型中尋求安慰。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做好了心理與政策上的準備。政府是否能提早布局、穩住就業、扶持弱勢,將決定台灣是否只是苦撐寒冬,還是能迎來真正的春暖花開。

《禮記》有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所期待的,不是一劑麻痺人心的安慰劑,而是一劑穩定民心的強心針。因為經濟,從來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表,而是每一個家庭的呼吸與希望。


李貴敏新思路》經濟成長不保三,十五萬人恐失業!你準備好了嗎?

李貴敏,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太平洋大學法學博士及法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Baker McKenzie 國際資深合夥人、海基會財經顧問。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優秀司法正義立法委員,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一、二會期司法法制委員會優質立委,口袋國會評鑑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全院表現優質立法委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