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侃時政》「倒閣」的必要性與障礙點
倒閣如同創業,創業失敗率很高,但不做就是一點成功的機率都沒有。與其坐困愁城,不如抱著「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態度拚一次吧!(圖/取自網路)
作者/孫恭正
終於等到了一個清醒的人。面對民進黨發動的「反民主、大惡罷」,國民黨始終渾渾噩噩,任人宰割。筆者實在看不下去,分別於3月6日及3月13日投書【優傳媒】建議國民黨發動「倒閣」。事隔一個多月,終於聽到台北市長蔣萬安喊出「倒閣」了,雖然「倒閣」最佳時機已過,但做了總比等死好。
倒閣在西方國家是常態,但在台灣是「史無前例」。由於台灣和其他國家狀況不同,也難以借鑑他國之經驗,因此筆者認為倒閣的關鍵不在成敗,而在於「態度」。成不必喜,敗也無須憂,只要提出倒閣進入程序,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給獨裁政權的當頭棒喝,這就是全民之福。
當前的政治態勢提出倒閣有其「必要性」。首先,民進黨的大惡罷不但違背民主原則,更包藏了「獨裁專制」的禍心,而目前台灣的法律與現狀,對於獨裁者毫無制約的辦法,因此倒閣成了人民合法反抗專制的唯一手段,為了救台灣,也為了愛台灣,所以必須倒閣。
其次,民進黨的髒手伸進司法檢調,嚴重破壞了民主法治的根基。從大惡罷開始,檢調淪為專制爪牙的劊子手,「辦藍不辦綠」的情況,已經到了毫無遮掩的程度。從台南、高雄再到台北,一次可能是「巧合」,兩次就是「線索」,三次則是「證據」。當司法成為當權者剷除異己的工具,民主就已經死亡了。這時候在野黨還不倒閣,就是摧毀民主的共犯了。
倒閣的第三個必要性,就是辨別「忠奸」的照妖鏡。對國民黨本身而言,支持倒閣是救亡圖存,反對倒閣是走上絕路。從過濾盟友來看,認同倒閣是志同道合,不認同是同床異夢。是騾子還是馬,溜一圈就知道了。
然而倒閣雖具有強烈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卻依然存在「障礙點」。第一個障礙點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朱立倫號稱「政治精算師」,但他算計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和國民黨的利益。朱立倫手上的籌碼就是13席的不分區立委,一旦倒閣成功解散立法院,朱立倫的籌碼就消失了,這就是他寧可葬送國民黨35席區域立委,也不願意倒閣的原因。
第二個障礙點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黃國昌是咆哮的巨人,行動的懦夫,黃國昌同時也是一個「背刺」的高手。黃國昌是一個沒有本錢的黨主席,民眾黨8席不分區是柯文哲的,不是他的,他是踩著柯文哲爬上來的。如果倒閣重選,民眾黨肯定不會繼續保有8席的不分區,所以他不可能為了挽救國家的民主,而拋棄既得的利益。
第三個障礙點是國民黨缺乏「論述」。從古至今,不管是建立革命政權還是造反起義,必然要有論述作為依託。東漢晚期黃巾起義,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再到孫中山先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歷史證明了論述的重要性。現在的國民黨是一個很奇怪的政黨,數十年來提不出一套論述,掌權者也意識不到提出論述的必要。難道國民黨忘了建黨的孫中山先生,一輩子的時間都在建立論述嗎?
以國民黨當前的席次而言,是不可能單靠一己之力完成倒閣的。但也並非毫無希望。國民黨無須指望民眾黨會配合倒閣,反而可能配合倒閣的是部分民進黨立委。要知道民進黨並非「無縫的蛋」,尤其是賴清德整肅異己,早就引起黨內派系不滿,焉知對於某些民進黨派系而言,倒閣不是「正中下懷」呢?
倒閣如同創業,創業失敗率很高,但不做就是一點成功的機率都沒有。面對「反民主、大惡罷」,國民黨已經無路可走。既然沒有路,那就殺出一條血路,與其坐困愁城,不如抱著「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態度拚一次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
孫恭正,退伍軍人,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曾任證券專業經理人,北京中律縱橫副總經理,教師。
最新政治新聞
-
宜蘭黨部遭搜索2人被帶走!她怒批政治追殺
(29 分鐘前) -
郭昱晴嗆藍營「426上凱道」影響統測 黃國昌冷回:民進黨真的怕了
(34 分鐘前) -
曹興誠籲民進黨做罷團側翼 拚35泛藍立委連署過二階
(34 分鐘前) -
政院通過特別條例草案 國土韌性1500億、產業協助930億、社會支持1670億
(50 分鐘前) -
4100億特別條例納社會支持1670億 撥補勞健保達百億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