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哥小唱》我媽,與大家的媽媽....
作者帶著女兒,以最平凡的樂器演奏《媽媽的愛心》,向二代三位母親感恩致敬。母親節代表的是愛與生命的真諦,一代接一代的承傳。
作者/吳統雄(台灣民調創始人)
正值母親節季,不僅是帶有行銷意味的活動期間,更是對母親真摯樸實的感謝,與提醒「我們打那來?我們去何處?」的時機。
和我同為退休者的母親們,正是協助臺灣階段性發展的第一代,許多媽媽流汗揮灑,為臺灣創造出第一桶金;還有很多媽媽更將母愛發揚為對社會的大愛。
萬物演化,教育體系只講了基礎的「天擇論」,卻未提更深入的「親擇論」。但「愛」與「利他」,尤其「母愛」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是個「行而不覺」的現象之一。我的媽媽是眾多平凡媽媽的一個樣本,我們在平凡家庭中過著平凡生活,經常會忽略了媽媽給我們的啟示。
媽媽們打毛衣 三歲兒摘鴨菜
我們現在叫的A仔菜,在60多年前的鄉下,臺語正名是「鴨菜」,原是可超過1公尺高、纖維粗糙的野生植物,媽媽偶爾用來煮湯,難以下嚥,我們都戲稱為「牛皮菜」。
當時經濟落後、家計艱困,如果想要過年吃點葷,必須自己養雞養鴨。我3歲以後,放牧雞鴨鵝、採摘鴨菜、準備飼料,就變成我的工作。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和許多母親一樣,必須或在加工出口區、或在家庭代工場、為貼補家用,也為臺灣賺取外匯而辛勤勞動。媽媽當時一天工作12小時,可以打一件繡花毛衣,賺取2元工資,相當於美金5分錢。
而且為了省電費,村子裡的媽媽們,在夜間工作時,一排人站在路燈下共同打毛衣。
以愛與熱情「多事、管閒事」的媽媽
媽媽熱愛生命,更表現在對生命的主動豐富化上。
當時打毛衣,還要綉花後才算完成。如果只是為「賺2元」,大家都是按老闆所提供的樣版、綉固定的補丁花。
但媽媽認為,她的「作品」要讓穿的人覺得不一樣,有快樂得意感,所以她每朵花都自行設計,造型婀娜多姿、獨一無二。
當然,不僅每件還是2元,還有我媽根本沒想到的風險。
因為我們這些鄉下人,當時完全沒有警覺,老闆可以因為沒按照樣版綉而退貨、甚至還要求賠材料費。
幸而代工送接貨的業者老闆,發現了媽媽的獨特手藝,就把作代工的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一個進修班,要求媽媽教大家如何作得更細膩、更有創造性。
多年後我進社會,才知道老闆的樣版也是要花錢找人設計,而行業競爭也不小,花樣美觀是非常重要的決勝點。
當時只有「論件計酬」,沒有「服務鐘點」的觀念,媽媽也沒有「工頭」的名義,就像小學裡的「小老師」,完全義務教導其他婦女進階工藝,反而減少了她為自己掙工資的時間。
她告訴我:「沒關係,我作得比別人快,平均拿得和大家也差不多;如果我幫助大家都作得又好又快,大家全部可以賺得比以前多,大家就都會開心了!」
特支費不進口袋 反而請了呂秀蓮
幸而當時的老闆厚道,時間久了後,可能出貨也有了口碑與增量,就主動和媽媽說,可以提供定額「特支費」,讓媽媽自由處分。
媽媽沒有把「特支」支進自己的口袋裡,反而支到了「不關她的事」。她發現許多婦女教育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無法理解「真善美」的存在,更在心理上欠缺「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她向老闆建議,就把「特支費」請一些有名的文化人,來這個班上作思想的演講啟發。
媽媽從來沒有向老闆要求過個人利益,所以老闆欣然接受了她的提案。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她請過的演講者,包括當時新喊出「女權」觀念的同鄉呂秀蓮女士。
那時我是臺大學生,特別去聽了呂秀蓮學姐的演講,後來擔任臺大的校刊總編輯,就製作了一個《女力專輯》,再專訪了呂學姐。我畢業後,就沒和呂學姐見過面,直到30多年後,她從副總統職務卸任,找老朋友敘舊才又重逢。
我媽聽見呂副找我,才告訴我她曾建議老闆請呂學姐演講。我們母子兩人,在互不知情下,竟同時和呂學姐產生了交集,也算一種緣分與趣事。
媽媽必須為生計而工作,但她不僅為生計而勞動,她在工作中更發展創意,使工作的成果增加了愛與熱情,散布給所有相關的人。
她沒再領過一毛錢 心靈上卻無窮富有
媽媽和臺灣的母親們,以實踐向國際朋友們證明:臺灣可以在貧窮中站起來,可以在國際上卓然而立。
我們在大耕耘與小收穫的過程中很辛苦、也很開心,這是臺灣分享給人類的成長經驗。
我大二接家計,一家5口,須打6份工。大學畢業後,臺灣經濟大躍進,我幸運減為2項工作,收入穩健,還可以半工半讀進研究所,媽媽也終於可以從家庭代工退休了。
令人驚訝的是,她馬上就投入了社會義工服務,從參與組織最早的「媽媽愛心團」,去醫院、療養院、廣慈博愛院…服務,到後來各宗教:基督教會、佛教慈濟…有任何義務服務的邀約,均來者不拒。
媽媽從此再也沒有領過1毛錢酬勞,但每次和她在一起,都感受分享到她心靈上無窮的富有。
「媽媽愛心團」的團歌:《媽媽的愛心》,也是她交代我,為義工媽媽們義務譜寫的。這首歌後來收入第一代民歌唱片《我們的歌》,由楊祖珺演唱。(請參見本專欄《摘棉花、採茶菁─永續我們年輕的歌!》)
每逢母親節,我就帶著女兒演奏演唱這首歌,向兩代3位母親:媽媽、岳母、太座感恩致敬。如果在外用餐,父女就用最平民的口琴伴奏。每個時代的環境都不一樣,但愛的真諦不變,母親節,就是要一代一代、承傳愛的信念。
因為不求回報‧所以才有回報
媽媽在告別前十多年,曾經四度接獲病危通知,原始主治醫師束手無策,卻突然出現特殊專長、更熱心投入的陌生好醫師,在十萬火急中搶救,次次轉危為安,持續平安超過十數年。
媽媽為何遇到這麼多貴人?應該就是人生因果,非關靈異,而確實存在陰德的影響。
媽媽後半生擔任愛心義工,服務不認識的人群無數,我陪同她去過醫院,照顧無依病患;也聽她講過如何鼓勵弱勢或歧途少女、教她們女紅生產以重新站起,甚至以擁抱哭泣、分擔她們的傷痛。921震災,小弟夫妻連夜趕去賑災,媽媽幫忙打包配給贈品。88水災,媽媽鼓勵我的女兒,寫信、唱歌給失去家園的小朋友,協助他們心靈重建…
媽媽即使自己受到傷害,也以寬容為對。她有一次被一個年輕人,騎車撞到全身骨折,碎片多到醫師都感嘆很難重組起來。但她竟然選擇了原諒肇禍的年輕人。
爸爸一生只有保衛臺澎金馬,擋住了大陸的各種鬥爭革命,使臺灣能夠從落後的殖民地,獲得喘息、發展成亞洲經濟首龍、一度臺灣錢淹腳目。他照顧全臺灣人民的時間,比陪伴家人的時間還多!他只是小小的中校,但有單身憂鬱的同袍、年輕想家的「充員兵」,他就帶回家來吃飯,雖然只是粗茶淡飯,卻在分享:我們不孤獨、大家互相關愛團結…
我年紀愈大、愈看到許多族群衝突,真是非常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我小時候,在爸媽所在的範圍內,我感到的近鄰與遠親,只有和平歡樂與互相關愛幫助。
爸爸祖籍是閩南人、卻出生在海南客家村,原來講瓊州土話。後來播遷到臺灣,住在高雄當時偏遠郊區的林德官,村落很小、族群卻很豐富。我記得,媽媽主動教一位、可能是原住民的「阿蜜」小姐識字;當時沒有自來水,「阿蜜」小姐竟然晚上去打水,偷偷灌到我們家的水缸…
爸媽厚德遺澤、天賜福地
我不是好宗教人,但我尊敬神佛、認同因果。後來爸媽能夠找到福地,共同安奉,讓我再次感悟陰德的存在。
爸爸在媽媽18年前先走,安厝在南港軍人靈塔內。
媽媽身後之事,由於她一生簡樸,交代即使無名樹葬,也無所謂。但我知爸媽相互深愛,我絕不忍心讓他們永遠分離。
在為爸媽尋塔位時,靈塔主管告訴我:新北市中和區,在民國43年蓋了一座「忠靈塔」,內有2塔,數十年前早已額滿。但年前利用餘地,興建了小型的3號新塔,且設計有雙人位,今年才啟用,我可以申請入祀。
我前往參訪,發現塔型簡單肅穆,室外有林蔭庭園,室內典雅安詳。夫妻同厝而居。這是市內僅存靈塔,交通便捷、停車容易,參拜方便。看過十數個園區,當以此最佳,原2塔早已滿住,只有在這個時點才能入奉。
爸媽一直都在無所求的幫助陌生人,這種「默默行善」會像隱形幅射,再傳染給其他人,不斷輪迴之後,又會使陌生人幫助了我們自己。
因為不求回報,所以才有回報,慶幸有這樣的圓滿結局。
爸媽厚德遺澤、所以天賜福地。
我6歲以前只有微薄的記憶,只記得爸媽告訴我一個地名:中和圓通寺。
爸媽為什麼要告訴我這個地名?完全不記得;60多年來我也從來沒去過,應該不會有印象,但這個地名卻反復出現在我腦海中。
直到為爸媽找福地,問到忠靈塔,到場一看地址是:中和圓通路,才恍然大悟,爸媽在60年前,就已經給了我指示。
感謝二舅媽指出:這次能夠找到這樣好的雙棲福地,其實是爸爸媽媽自己找的!仔細回想因果,誠哉斯言!
A仔菜:淡淡的苦味中 充滿著喜悅品味
媽媽的一生,包括她所教育養成的我,甚至包括臺灣發展的縮影,正如同:生為「鴨菜」,卻可以蛻變為「A仔菜」,野草可以進步為佳餚。
「A仔菜」是一碟不起眼的小菜,卻擁有生命不可或缺的養分。
在淡淡的苦味中,充滿著喜悅品味、革新過程、與對人群的造福。
一對平凡的父母,生養了我家平凡的子女。眾多平凡的家庭,共同創造了不平凡的臺灣。更多平凡的小故事,啟示「我們打那來?我們去何處?」,請參閱《A仔菜香:吳倪根勤女士紀念網站》(https://aceveggie.blogspot.com/)。
吳統雄,臺灣民調創始人。世新大學資管系創系主任,曾任教於台清交與美國喬治亞理工等,是喬治亞理工Adoption Modeling 研究團隊首席。歷任聯合報系資訊中心副主任、神通機構高階主管、日商科技公司總經理,因創辦電腦統計民意調查而獲得國家金鼎獎。他是第一代民歌手,擔任過廣電主持人,發表過唱片,是資深公共評論人。
最新政治新聞
-
-
詐欺犯繳犯罪所得應填補被害人 法務部將推動修法
(9 小時前) -
核發檢驗消防標章竟由兩民間基金會承包 張啓楷:球員兼裁判制度崩壞圖利誰?
(9 小時前) -
國民黨團力推「好孕3連發」 劉美芳喊話:與其發百寶箱,不如補助凍卵!
(9 小時前) -
藍營以重啟核電及不漲電價換千億預算撥補 台電:拿核安作交換條件不是負責態度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