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提「往下挖」存放核廢料 民團打臉:缺乏實證與安全驗證

核三延役公投將於823投票,昨(13日)第四場電視發表會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針對核廢料最終處置,提出「深孔地質處置」技術,主張可將核廢料埋入地表下3~5公里結晶岩層,達到長期隔離效果。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14日)批評,這些高階核廢料處置技術仍缺少成熟應用與安全驗證,台灣地狹人稠、地質複雜,不應僅憑理論或零星研究推行,並質疑黃國昌對再生能源缺乏信心,卻相信台灣能妥善處理核廢料,令人難以理解。
黃國昌指出,傳統的「深層地質處置」(DGD,Deep Geological Disposal)方式,需要在地下約 500 公尺建造大型坑道,不僅施工難度高、成本昂貴,且對地下結構的擾動較大;相比之下,DBD 技術透過鑽井方式,直接將高階核廢料注入數公里深的穩定岩層,藉由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隔離,並聲稱此技術已獲國際支持,安全性與可行性更高。
對此,律師林智群也在臉書發文批評,「在台灣地震帶往下挖一個玉山的深度,這個技術很簡單嗎?」更酸言「他乾脆說用飛彈射到外太空,看起來還比較可行。」此言論迅速在網路引發討論。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布聲明指出,雖然 DBD 因鑽井規模小、對岩體擾動較少而被部分人視為技術突破,但將其描述為「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並不符國際現況。該技術自 1957 年提出以來,至今仍缺乏成熟應用,更沒有足夠的實證證明能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時間範圍內確保安全隔離。此外,無論是 DBD 還是 DGD,都需要極為穩定的地質條件(避免地震、火山與地下水滲流等威脅),並須長期監測與跨世代管理,這不僅是工程挑戰,也牽涉社會、政治、財務與治理等多方面問題。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例,美國雖曾表示願意協助台灣處理核廢料,但其國內至今仍無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過去選定的尤卡山(Yucca Mountain)因滲水與當地原住民抗爭而停擺,另尋其他場址也無進展。而 1999 年啟用、採深地質處置方式收納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核廢料隔離測試廠」(WIPP)則在2014年發生爆炸,造成少量放射性物質外洩,顯示即使是成熟且受控的設施,仍有意外風險,後果亦十分嚴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更強調,台灣地狹人稠且地質條件複雜,在缺乏完整現地測試與長期安全驗證前,任何最終處置方案都必須建立在審慎、循證且透明的科學評估上,而非僅憑理論優勢或少量國際研究案例就貿然推行。他們批評,黃國昌對再生能源的永續發展缺乏信心,卻相信在地質穩定度遠不如芬蘭、美國、法國的台灣可以妥善處理用過核燃料,令人難以理解。(責任編輯:卓琦)
(延伸閱讀:律師聲請柯文哲戒護赴台大健檢 暗諷法院:確認他身體能承受羈押)
最新政治新聞
-
7藍委罷免案8/23投票 中選會公告選區同意門檻
(23 分鐘前) -
爭取台美關稅不疊加 卓榮泰:還沒定案
(29 分鐘前) -
盧秀燕在走何路?他8字曝:超越黨主席高度
(30 分鐘前) -
新北市長人選李四川民調最高!侯友宜這樣說
(33 分鐘前) -
賴瑞隆獲賴清德支持?綠營人士說真相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