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4° / 20° )
氣象
2025-10-08 | 上報

台北故宮切割北京文物南遷展 主辦單位回應:補齊遷移歷史的一環

故宮建院滿百年,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手舉辦《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但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日前發出聲明澄清,強調該展為「非官方主辦」。對此,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今天(8日)再度回應,表示兩年前北京故宮邀請基金會籌辦此展時,曾多次前往台北故宮溝通交流,惟考量兩岸關係敏感,經多位學者建議後,決定以民間團體身份接下此責任,目的是「補齊故宮文物遷台的重要一環」。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日前宣布,為紀念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強調這是兩岸首度攜手合作,完整回顧故宮文物在戰亂中輾轉遷徙的歷程。該展自9月30日至12月30日於北京故宮開展,基金會表示,此次展覽「特別補齊了文物遷台後的區塊,以及南遷時的典藏文物,不僅讓南遷史料更加完整,也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然而,國立故宮博物院於10月6日發出澄清稿指出,北京故宮舉辦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為民間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北京故宮聯合主辦,並非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間的官方合作展。




台北故宮強調,院方目前正以「故宮100+」為主軸籌辦百年院慶系列活動,陸續推出《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與《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等展覽,與北京方面的紀念展無任何關聯。院方同時說明,「故宮100+」象徵故宮邁向下一個世紀的轉型與再出發,不僅有多場特展,還包括老照片徵集、百年紀念文創商品推出,以及出版《故宮大事錄要續編》、《故宮時光-新聞集錦》等專書,邀請民眾共同見證百年歷程。




對於外界關注的「新故宮計畫」,故宮院長蕭宗煌曾受訪指出,他理解部分民眾對「故宮」一詞仍懷有複雜情感,畢竟其發源於北京,但從歷史與史觀的角度來看,故宮的發展可區分為四個階段。他表示,1949年故宮文物隨政府遷台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史觀會隨時代變化而轉化。目前台北故宮進入2000年以後的第四階段,即「轉型時期」,不再僅以時間軸呈現歷史,而是以新策展觀點與當代視角,讓觀眾從文物中感受「與生活的共鳴」,這正是「新故宮計畫」的核心理念。




蕭宗煌舉例,曾舉辦的「阿哥上學去」展覽,以皇子教育為主題,讓前來參觀的小學生能對照自身課表而產生共鳴,形成歷史與生活的對話。他強調,無論北京或香港的故宮如何發展,台北故宮的目標是成為民主社會中「全民共享的公共博物館」,「就是做我們自己」。




面對台北故宮強調「非官方主辦」的立場,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今天再次發表聲明回應。基金會說明,兩年前北京故宮邀請合作時,為求慎重,曾多次拜訪台北故宮相關單位與主管討論;但由於兩岸關係現況與「故宮」稱謂問題敏感,最終在諮詢多位故宮相關專家學者後,決定以民間團體身份承擔此任務,並重申「畢竟,在故宮文物南遷歷程中,『遷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基金會進一步解釋,抗日戰爭期間為避免紫禁城國寶受戰火波及,故宮展開長達20餘年的文物大遷徙,歷經南運上海、籌設分院、西遷東歸乃至遷台北返的曲折過程。這段期間,先人們以生命守護文化資產,使中華文化得以延續。




此外,基金會指出,《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中的「文物遷台」展區,依據多年研究成果與口述歷史設計,訪問了親歷文物押運來台的索予明先生、前台北故宮副院長莊尚嚴之子莊嚴,以及前院長馮明珠等多位學者專家;同時蒐集當年參與押運的莊尚嚴、那志良、索予明三位先賢的生平資料與珍藏,包含遷台時的重要文件、書籍與個人物品,並以口述影像與典藏展示的多元形式,呈現文物從遷出台北至安置於霧峰北溝、再至外雙溪建立故宮的歷史全貌。 (責任編輯:殷偵維)



(延伸閱讀:教師身心調適假10/10上路 每學年可請3天、代課費由政府支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