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方互踢皮球?學者點名:防災「頭重腳輕」釀悲劇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發生溢流,瞬間湧出高達6,800萬噸水量,重創花蓮光復鄉。學者直指,這起災害再次凸顯台灣防災體系「頭重腳輕」,中央與地方缺乏協調,民眾更因資訊傳遞不完整,錯失應變時機。
學者批防災資訊不足
陽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指出,中央與地方的風險通報不足,僅靠簡短的細胞廣播,民眾缺乏實際感受,自然不會採取具體行動。他直言:「要讓民眾理解機率、後果,以及不同區域的潰決影響,而不是一句廣播就了事。」
政府早知風險 卻以「難施工」收場
農業部早在7月26日即掌握堰塞湖情況,並評估「機具進場施工困難、短期工程不可行」,轉而以監測與撤離規畫為主。8月時,農業部長陳駿季也公開強調「無立即潰堤危險」,卻承諾持續防災對策。然而,實際情況卻在豪雨後演變為大規模潰決。
學界警告早已存在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台大團隊早已進行模擬,結果顯示潰決範圍與此次災害極為相似。他強調,這是台灣首次發生如此嚴重的堰塞湖事件,應給予高度重視。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則提醒,馬太鞍壩體高度達200公尺,甚至比德基水庫還高,一旦降雨達400至500毫米,就必須撤村,但政府僅以「不可行」為由,忽視實際疏通作業。
中央責任不容迴避
單信瑜認為,問題不在單純責怪地方政府,因為地方執行人力有限,中央卻未適時介入協助。他點出兩大疏失:其一,中央過度輕忽颱風季節大雨的隨時威脅;其二,當地方能力不足時,中央應主動支援,而不是任由地方承擔。
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揭露的不僅是地質與水文風險,更是台灣防災體系的脆弱。如何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有效協調,以及讓民眾在災前就能真正理解風險,將是防止下一場悲劇的關鍵。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繳稅退稅E站完成,約定轉帳及直撥退稅申請便民上線
(1 小時前) - 
                    
                        
多元管道繳納地價稅,快速又方便
(1 小時前) - 
                    
                        
守護學子安全 集集分局入校宣導犯罪預防活動
(2 小時前) - 
                    
                        
「當美國加關稅、台幣又升值,台灣怎麼辦?」 陳明德教授提出短中長期解方
(2 小時前) 




